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2022-09-21 21:37:15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将敦刻尔克的黑锅,扣在希特勒一人头上。

  这是不对的。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是有对有错。

  德军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几乎都是希特勒坚持的结果。

  比如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他们的计划是一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将军们要求强攻马奇诺防线,预计伤亡50万德军才能有所突破,然后快速南下,消灭法国,再回头对付苏联。

  但希特勒认为这个计划是荒唐的,必然重复一战的惨败。

  马奇诺防线非常坚固,英法联军又集中上百万大军驻守,德军根本不可能突破。

  况且,英法荷比联军无论兵力还是坦克的数量甚至质量,都强于德军。

  如果大家硬碰硬,德军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甚至可能直接在马奇诺防线下溃败,之后被敌人一路杀到柏林。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大家看看希特勒身边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绝非常人。

  此时,一个名不见惊传的人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的方法,提出从阿登山区绕行,以装甲部队高速穿越,突破联军的方向。

  但当时装甲部队是新事物,闪电战更是新事物,以庞大的装甲部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的森林地域几乎是无稽之谈,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将国家的命运投入一种新式战法,这同有什么不同。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于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将军们重视。

  由于曼施坦因不断游说,他还被当做“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军官”,被发配到最保守的一个老将军麾下任职。

  此时,希特勒听到了曼施坦因的方案,立即面见他。

  曼施坦因回忆,他详细介绍了1个多小时,刚停下来,希特勒一句话就讲述了他的计划本质。

  曼施坦因大为震惊,认为希特勒具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随后,在希特勒的不断推动下,镰刀闪击方案终于被认可,连最保守的德国将军也认识到一旦成功的巨大意义。

  结果,德军就是由此获得法兰西战役的大胜。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直接下达的命令

  希特勒直接下达停止向敦刻尔克的命令,是5月24日。

  但前一天,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已经命令主力,务必在次日停止前进。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命令之前,一线将领就已经下达了命令。

  即便希特勒没有下令,德军也会停止前进。

  第二,德军高层有争论,但一线指挥官支持希特勒。

  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前进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这很正常,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并不把希特勒放在眼里,经常和他作对。

  那么,一线将领如龙德施泰特接到了前进和停止两个命令,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他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龙德施泰特选择赞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前进。

  更夸张的是,龙德施泰特选择不将参谋长哈尔德的命令下发,直接扣住了。

  说明龙德施泰特的想法和希特勒一致。

  第三,龙德施泰特具有完全的指挥权。

  德军是职业化非常高的军队,一线指挥官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龙德施泰特掌握着A集团军一切,所有命令都必须经过他的判断执行。

  所以,龙德施泰特其实比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具有实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无论龙德施泰特怎么决定,无论德军高层还是希特勒,都是无法干涉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同龙德施泰特的观点一致的,有很多人。

  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确实有很大威胁。

  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前锋杀到敦刻尔克,侧翼却仍然有联军的大部队。

  如果联军不是陷入彻底的溃败,而是果断出击袭击德军装甲部队薄弱的侧翼,德军先锋反而会被切断和后续部队联络,遭到重创。

  另外,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过大,战斗力锐减,而德军步兵速度赶不上,一时靠不上来。仅仅依靠的军装甲部队,恐怕难以完成对敦刻尔克的猛攻。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弹药和燃料也缺乏,这里地形又非常复杂,强攻难度很大。

  更关键的是,敦刻尔克有40多万英法联军,包括英国人在内没有人认为能够将这么多人迅速撤走。

  连丘吉尔也认为,能够撤退几万人就是很不错的了。

  同时,英吉利海峡还有德国空军戈林宣布可以封锁,那么德军修整几天等待步兵赶来,也是没有关系的。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但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是赞成的。

  这主要是战场的情况大部分陷入迷雾中,依靠不全面的资料很容易出现误判,不是我们这种事后诸葛亮。

  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只是,德军战败以后,德国将军基本都把责任推给希特勒,以掩饰自己的判断失误。

  毕竟希特勒已经死了,你就老老实实背黑锅吧。

  1943年秋天,第九战区的参谋长吴逸志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呢,就是让罗斯福要重视亚洲战场以及如何重视亚洲战场,信里面有加强亚洲战场的作战方案。

  然后罗斯福给吴逸志回信了,说很好,我们打算研究下。

  吴逸志挺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蒋,老蒋一看,大笔一挥:免职,交军法执行总监处发办。

  反正这事是没和老蒋打招呼。

  这事整的薛岳挺崩溃,因为吴逸志是薛岳的参谋长,也是亲信, 俩人一直合作的非常愉快。

  新上来的参谋长叫赵子立,是黄埔生,也就是说,新参谋长和薛岳不是一路人,但是,新参谋长打仗很厉害,这个家伙对战场形势非常会分析。

  日军在1944年展开“一号”作战的时候,赵子立果断发现了日军的企图,蒋鼎文和汤恩伯在河南被日本人打跑后,赵子立就认为下一步日本人可能要打长沙。

  薛岳这人一向刚愎自用又极度自私并且自负,因为是粤军出身,前三次长沙会战都取得了战绩,薛岳有些飘了,自认为自己在国军里算得上一号人物。而赵子立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但是赵子立居然不和他自己站队,总是提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薛岳和赵子立二人关系越来越差。

  此时日军在长江航道活动频繁,并且在第九战区大量抓中国民夫,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禁止通行,并且日军数量大幅增加。情报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日军要再次进攻长沙。

  可是,自认为天炉战法把日本人打怕了的薛岳,认为这是假情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日军,日军进攻长沙,不可能。

  薛岳的控制欲望到底有多强?每次作战,重庆军令部参谋打电话给第九战区,九战区参谋如果回答不符合薛岳的心意,薛岳就要发脾气,以至于他后来规定:无论谁和军令部通电话,都要按照他判定的情报和战报回答。

  所以这一次赵子立很崩溃,但是老虎仔薛岳根本听不进去话,怎么办?

  赵子立找到一个机会,趁副司令王缵绪把这个消息带到重庆去,而且,他还说要多准备兵力,在衡阳准备决战。

  赵子立怕事情不稳妥,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湖南的军统局,要求军统局把这件事也转给蒋介石。

  5月15日,军委会一张电报发给了薛岳,几年的情报非常详实地指出日军要进攻长沙。

  薛岳这才相信。

  日军七个师团攻打长沙,而薛岳还在用天炉战法来打日军,日军为此已经做足了准备,而在这之前,赵子立当着薛岳的面称天炉战法为“老架子”,让薛岳非常的不爽。

  这时候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到桂林,同意指挥9.6.4.7四个战区的战事,白崇禧建议薛岳放开长沙和衡阳,把日军引入桂林决战。

  这种事薛岳当然不干,骂道:丟他妈!我就不去给广西看大门!不在湖南打,把部队拉到广西——他家里去,可恶!

  去桂林决战先不说,但是赵子立在衡阳决战的建议是非常好的,因为这个点几个战区的兵力都能汇集。

  此时日军已经兵临城下,天炉战法已经完全不起作用,这个时候,长沙只剩下薛岳的基本部队第四军。

  薛岳问哪个部队来守长沙,第四军这个部队善攻不善守。

  赵子立装糊涂,因为因为他想起来前任吴逸志的话:要知道第四军和薛岳的关系,什么事情,不要等薛岳自己开口说话。

  但是,赵子立就是不吱声。

  赵子立是这么想的:第四军守长沙,只是作为一个抵抗关节,之后建议在衡阳决战,那么为了保全第四军,衡阳决战的建议薛岳就可以接受。

  这是赵子立拿薛岳的起家部队来威胁他。

  最后,薛岳还是让第四军来守长沙。

  第四次长沙会战开打后,第九战区长官部大部分人去了湖南耒阳,剩下的人在岳麓山上指挥。战役打了没多久,薛岳看顶不住了,就准备跑到耒阳,于是他把赵子立留了下来,要他在前线“照料一下”。

  赵子立认为:薛岳很快也会叫自己去耒阳,但接下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在这时候,赵得知第4军军长张德能以两个半师守长沙城,以一个师守岳麓山,于是急忙给张打电话,说:“这样岳麓山就难保了,你立即再往岳麓山调一个师!这一次,湘江西岸出现大量敌人,他们是从湖面和路面双管齐下的。岳麓山一丢,长沙还怎么守?反过来,如果集中兵力扼守岳麓山,即使长沙城被攻陷,而保有岳麓山,那么长沙也不能算丢!”

  赵子立再追问,张德能说:“参谋长,实不相瞒,长官临走前有交代,部队仍归他指挥,现在的布阵是他的命令,如果你想变更部署,先给长官打电话吧。”

  赵子立仍建议张德能往岳麓山增兵,后者仍不敢违背薛岳的命令,说:“长官叫我以主力守长沙,我只好以主力守长沙。”

  抗日战争期间,一支八路军队伍被日军围困在五台山,竟然遇到“仙人”指路!巧妙地脱离了险境。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看看吧。

  1939年5月,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正在山西五台县豆村休整。日军109团和独立混成旅3团约5000余人,突然兵分四路向八路军扑来,日军来的迅速且凶猛,八路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便被包围在一个叫铜钱沟的狭窄山沟里,山沟中间低,四周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击之地。

  傍晚时分,日军开始向717团发起猛烈的攻击,飞机狂轰滥炸,山炮齐射,整个山谷变成一片火海,日军甚至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弹,尽管如此,八路军仍然顽强抵抗。然而要命的是,717团与旅部也失去了联系,彻底变成了一支孤军,团长刘转连也连连叫苦,心想:这次恐怕要全军覆没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樵夫,他自称是本地人,在这里打了一辈子的柴,非常熟悉这里的山路,他称有一条小路非常隐秘,一般人不知道,地图上更没有,他愿意带八路军脱离险境。刘团长喜出望外,连忙让老人前面带路,八路军战士紧紧跟随,只留下警卫连继续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在夜色们掩护下,战士们随着老人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终于脱离了险境。而日军以为困住了八路军,炮火猛烈攻击,竟然相互对打起来,站在山顶的刘转连团长望着山下的情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想起还没感谢老人,于是急忙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老人了。

  老人就宛如一位“仙人”,神秘而来,又悄悄离去,恰如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其实,世上哪有什么“仙人”,只不过是老人怕给部队添麻烦,又恐被日军发现自己,所以悄然离开了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戴笠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全面抗战爆发后,戴笠坚定地对其他人说,这次我们真的要打了。元老吴稚辉问他,武器经济都差得那么远,拿什么打呢?戴笠说:“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

  戴笠的情报工作特别厉害。我来举几个例子。

  1,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自导自演了一出“失踪案”,想嫁祸给抗日组织。日本政府以"日本人在华失踪"为由,将军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妄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戴笠找到了“妄图自杀”的藏本英明,搞得日本人颜面无耻。

  2,陈济棠与李宗仁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共同反蒋时,戴笠再次出手,策反了陈济棠的手下。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公开表示要将陈济棠从广东赶走。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领全体空军转投蒋介石。陈济棠迅速倒台。新桂系虽然很团结,但是,也和蒋介石达成了和解。

  3,淞沪会战时,戴笠奉命在苏浙地区组建忠义救国军。当时,戴笠在杜月笙的支持下,从日本人仓库偷出来五千多支枪,组建了一万多人的忠义救国军。在此期间,戴笠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和轰炸,戴笠镇定自若。

  4,戴笠的军统还破获了日军密码,能够提前知道日军轰炸计划,提前组织人员疏散。日军袭击美国珍珠港前,戴笠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美军。之后的中途岛海战,美军也是利用戴笠破获的密码,提前知道了日军的行动计划。

  5,抗战时,戴笠屡次化装深入日伪区,布置情治系统。日军对戴笠恨之入骨,也是因此,日军对戴笠的通缉悬赏高于毛主席。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曾说:“若雨农(戴笠)不死,不至失大陆!

  近代教育家章士钊先生为代理题写挽联:

  抛开政治,戴笠是一个奇才。戴笠这样的能人,如果不是在那样的腐败政府任职,其下场可能会更好一些。民国政府如此腐败不堪,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实在是太难了。戴笠的贪财好色,也是受到民国政府大环境的影响。

  (文勇战王聊历史)

  方先觉将军对第10军“投降”的这个用词是坚决否认的,衡阳会战结束30多年后的70年代,他曾经对日本《产经新闻》的记者古屋回叙说,当时是日军第11军司令部派出的一名叫竹内实孝的情报参谋,以军使身份前来城内与守军第10军接洽“停战”,而方先觉第一时间表示“泰山军”绝无投降之意。

  (方先觉)

  (第3师师长周庆祥)

  (预10师师长葛先才)

  (暂54师师长饶少伟)

  方先觉和部下随即被日军软禁于衡阳城南的欧家町教堂,而第10军官兵则被集中看押,倒确实没有出现屠杀的情况,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伤兵因缺医少药而死去,经过统计,第10军放下武器时仍有13000余人,其中轻重伤员6000余。某种意义上,其实还有继续抵抗下去的能力,所以方先觉稍有悔意,可惜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但是也存在另外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那就是在老蒋的严令下,国军各路增援部队确实也已接近衡阳,王耀武兵团的第74军和第100军、第79军、粤军第62军都在试图突破日军的阻击线,其中第62军和第100军已抵三塘。而从四战区紧急调来的桂系第46军配属坦克部队,在方先觉签字画押的8月8日,已经抵近距离衡阳只有8公里的二塘,以5000残军难道不能再坚持两到三天吗?那可就实现里应外和了。

  其实日军也是心有余悸很是后怕,第11军作战主任参谋岛贯武治大佐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攻克衡阳,虽说时机已经成熟,却是一场竭尽余力的战斗,只晚了一天,敌机械化兵团就出现了,我方部队面对前来解围的敌军,多少有些动摇,战争的胜负诚然在最后的五分钟,如固守衡阳之敌誓死决一死战,或将出现英帕尔的结局(日军在印度的那次大败)”。这里的机械化兵团,指的就是在坦克伴随下的第46军。

  (攻城日军)

  第10军守衡阳是“凄苦”的,因为湖南的盛夏、血与火的燃绕以及缺少补给,该军官兵的战场环境极度恶劣,连日本人都快坚持不住了。而至于方先觉为什么在最后时刻决心缴械,后人只能揣摩他的思想状态:或许是认为人弹两尽,再打下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或许是伤患满营,再打下去必然断送他们的生路;或许是援军无望,心生绝望,想给第10军官兵留条活路。可如果你说方先觉所部贪生怕死,又如何解释47天的浴血死战?

  历史是灰色的,有些事情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战史上都以“投降”的字眼记录了方先觉和第10军的结局,而衡阳保卫战最后的真相到底是停战还是投降,是不是日本人背信弃义,后人为此争论不休,个人浅见,缴械等于部队投降,停战不必放下武器,然否?

  (晚年方先觉)

  美国阵亡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美国人自己用轰炸机炸死的,意大利阵亡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意大利人用高射炮从飞机上轰下来的。

  麦克奈尔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晋升为准将,1942晋升中将,成为陆军地面部队司令,作为马歇尔上将的助手。他曾担任过美国陆军训练部参谋长,在陆军的隐蔽和伪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在1944奉命参加诺曼底登陆,他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司令。

  如果你去翻看诺曼底登陆主要指挥官,地面部队的指挥官英国方面是蒙哥马利,美国方面的是第一集团军司令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也是美国最后一位去世的五星上将。而当时任美国地面部队司令员的麦克奈尔则被自己人炸死了。而这次行动的方案代号是“眼镜蛇行动”,是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亲自制定的方案,其实方案没啥大作用,最大的彩头就是一下炸死了自己的上司。

  在麦克奈尔死后,美国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并且他的三个老部下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第一集团军副司令霍齐斯和第三集团军司令巴顿抬棺。在1954年,麦克奈尔有被追赠四星上将。

  意大利空军元帅巴尔博,被认为墨索里尼的接班人。巴尔博毕业于弗洛伦萨大学,他对航空事业拥有极大的热情。在担任意大利航空部长是重组了意大利空军,很快把意大利空军打造成了一直强大的军队,让意大利空军实力赶超了德国和英国,被誉为意大利空军之父。

  希特勒旁边的那位

  1940年,巴尔博乘坐一架运输机前往英,意交战区。当时仅有一架战斗机护航。在经过意大利防区时,意大利人以为是英军空袭,结果意大利军队用高射炮把自己的元帅轰了下来。

  毛主席领导下延安人民苦中作乐的伟大创造力令人忍俊不禁。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一穷二白,吃的穿的全靠自己动手,但却是当时全中国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访问延安,拍下了领导下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苦中作乐,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光明前途的一幕幕场景。福尔曼感叹说:

  “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

  在福尔曼访问延安后不久,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巴黎解放,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中共组织鲁迅文艺学院的学生和八路军战士在延安举行了大规模游行,游行后上演小品和话剧,由于别出心裁的内容设计和简陋的条件限制,小品变成了大型真人cos秀……

  这是游行现场cos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和纳粹头目希特勒焦头烂额的一幕,尽管“东条英机”的日本军服和军刀是如假包换的正品,但希特勒的德国军装就暴露出浓浓的山寨味,因为条件所限搞不到正品德国军服……

  这个小胡子是个接受工农再教育的日本战俘扮演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日本支持下,在延安办起了日本战俘学校,教育了1500多名日本战俘,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反战同盟的英勇战士,与八路军一起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共同奋斗。

  这个是八路军的演员模仿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和小胡子在一起,对于这种充满土味的演出,我只能说神似,神似就行了哈……然而,更加惊喜的还在后面。

  这位站在人墙上头戴大盖帽,拄着日式军刀的仁兄,你说他cos的是蒋公,是军阀,是皇协军我都信。但令人喷饭的是他cos的是指挥千军万马登陆诺曼底海滩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这就有点鬼畜了。

  艾森豪威尔:有些问题我想个别找你们谈谈。

  希特勒,戈培尔,东条英机和艾森豪威尔,乃至这里没有出场的某些国际政治人物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远在中国大西北的某个山沟沟里,一群穷得叮当响但精神富足的中国人,竟以一种相当喜感的方式演绎着自己。

  从这张照片来看,艾森豪威尔倒好像确实是一个美国人扮演的。

  德意志海狮行动破灭真相

  1940年法国投降希特勒很高兴,但随之而来的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却让希特勒恼羞成怒,煮熟的鸭子竟然还能飞?为此,他制定海狮计划去完成未尽事宜:由德国海军运送装甲坦克登陆英伦,让英伦三岛在德意志的闪电洪流之下颤抖

  结果大家都知道,海狮计划胎死腹中,而且一直45年德国投降,德意志闪电都未能在英伦三岛登陆

  到底什么原因让海狮计划破灭呢?

  有人说,是因为英国有雷达阵,英国有喷火战机,英国有飓风战机,英国有英勇无畏的大英帝国骑士。当然,这些都是硬资本,确实没错。但是相比较英国的飞机,德国鹰隼也不是弱者,在那段历史中曾经有德国飞行员创造出干掉联军飞机三百余架的记录,而且数量上,德国飞机还要超过联军呢

  至于其它高科技,德国很差么?

  海狮计划的关键在于制空权,但直到计划搁浅,希特勒都不明白他的飞机在各方面都占优的情况下,为啥还让联军破局而出,难不成英国有黑科技?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内部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纳闷

  几十年后,英国方面终于对此解密,满足了德意志好奇心。毕竟欧洲都成共同体一家人了嘛,再藏着掖着,那也太对不起兄弟了。那一天,老英对老德说,我其实也没用啥黑科技,就用了一点油漆,外加一些大灯泡

  原来,当时英国利用主场优势,切断了德国在英伦岛的信息通道。缺少岛内谍报人员指引,德国的先进机群进入英国就变成了盲人瞎打,反而经常被伏击,如此这般焉有不变之理?

  间谍不好找,但是消息发送好控制

  信息战打到残酷时,德国的谍报人员不得已都用上了信鸽夜间传递消息,而英国科学家利用生物习性,在信鸽飞行路线上设置了一些日光灯,又把周边的高楼墙壁涂成天蓝色。鸽子有趋光性,灯光之下一只只都撞死在高墙之上。它们以为蓝色的墙壁是天空呢

  老希在天有灵,估计能瞑目啦

  【二战德国“闪击”苏联的理由是什么?】

  1940年10月8日,可以说是希特勒开战以来最为郁闷的一天,在柏林,他无奈地下达了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命令。

  丘吉尔政府的顽强抵抗已经伤了希特勒的心,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在执行“海狮”计划时,他的海军和空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的对抗中丝毫没有占得上风,反而是一系列的海空胜利包括对柏林的不断空袭,鼓舞了英国人本已低落的士气。这并不奇怪,英国海军的兵力几乎是德国海军的三倍,而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空军的装备质量也超过了德国空军。在完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条件下发起渡海登陆作战,简直就是让大量的士兵去送死。希特勒隐隐地感觉到,那道浅浅的海峡对他来说变得越来越宽了。

  英国强大的空军实在是他的心头之患。他私下曾对他的部下说过:“对英国作战只会把两个国家都变成焦土。”而且即使最终攻占了英国,也必然要使德军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样的话可能近10年内德国都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希特勒也认识到,德军即使登陆作战,成功打垮了大不列颠,但却无力去瓜分在全世界土崩瓦解的英国殖民地,这样德国人的鲜血只能为美国人和日本人换来渔翁之利,这是希特勒绝对不情愿的。横扫欧洲的德国钢铁之师不可能永远生龙活虎,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后就会变成疲惫之师,希特勒不愿把他的最后一颗子弹用在英国身上。

  而苏联一直是希特勒心目中不共戴天的死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就成了整个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眼中钉、肉中刺。希特勒一旦对苏联开战,这场战争会具有整个欧洲讨伐危险的布尔什维克的战略意义,就好像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940年6月初,希特勒就曾向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正的伟大使命,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

  希特勒对于斯大林的印象是:这个家伙和我一样,会使用欺诈的手段,会在对自己有利时背弃任何条约,说不定苏联什么时候就会主动发起进攻。事实上自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就越来越感觉到背后的芒刺。当希特勒指挥德军在法国大地上挥戈猛进的时候,苏联却悄悄地在他的背后用和他如出一辙的手段开始了扩张。

  1940年6月12日,莫斯科向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发布一项最后通牒,四天之后,又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出了同样的最后通牒,并向罗马尼亚边境派兵。在巨大威慑下,三个国家举手投降。仅仅半个月内,苏联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两个省,直接威胁到了希特勒的石油命脉。苏联甚至对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提出领土要求,这使希特勒大为恼火,因为这个地区是奥地利王国的旧土,而且密集地居住着日耳曼人。希特勒为此专门回顾了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文本,却吃惊地在“秘密协定”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的漏洞。上面明文写着:“考虑东南方时,苏联一方强调它对比萨拉比亚的兴趣,德国一方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政治兴趣。”其中“地区”一词竟然使用了复数形式,这就使得苏联对罗马尼亚的吞并行为完全不受条约的限制。并且大量情报表明,丘吉尔正在极力拉拢苏联参战,斯大林有可能与丘吉尔结成同盟,而从背后直接进攻德国本土。那样的话,德军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陷入两线作战的最不利局面。

  希特勒的顾虑还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苏联实际上掌握着他的经济命脉。由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德国对原料的依赖越来越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如橡胶、石油、铜、铂、锌、石棉、黄麻和钨等原料只有苏联能够供应,而苏联直到当时还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如果对英战争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而美国的军事实力会像希特勒估计的那样,从1943年起充分显示出来,那么德国就要在原料上彻底依赖苏联。这时一旦苏联变卦,就等于对德国釜底抽薪,这样的前景希特勒是无法忍受的。而一旦打败苏联,德国则可以放心地从苏联攫取原料和农产品:乌克兰的小麦、顿巴斯的煤炭和矿石、科拉半岛的镍、高加索的石油、白俄罗斯的木材。德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相比,战争潜力上绝对处于下风,随着战争的拖延,美、苏两国迟早也会参战,德国将无法抗衡美、英、苏三大国两个方向的联合进攻,不如先集中兵力,以闪击的方法速战速决地解决掉苏联,就能彻底稳固自己的背后,并且获得极大的资源优势。

  希特勒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就是迅速解决苏联能为日本消除隐患,可以大大地支援日本。支援日本就等于牵制了美国,使之无法轻易分兵与德对抗,同时将英国逼上孤立无援的绝路,强迫英国放弃对德国的抵抗,转而与德国合作。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那么对苏作战就不是两线用兵的险招,而是一箭双雕的妙手。

  唯一让希特勒犹豫的就是苏联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神秘了,德军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因为这些数字没有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关于苏军平时拥有的或者战时可能组建的陆军师的数目,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资料。情报部门只是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判断敌情的。德军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的主要将领几乎一无所知。金策尔主管的情报部门于1941年1月1日出版了一本关于苏联武装部队的手册。德国的这份官方秘密手册很说明问题,它暴露了德国情报部门工作上有很大的缺陷。书中坦率地承认,苏军战斗序列方面的情报几乎是空白,敌人究竟有多少个方面军(集团军群)和集团军,也没有确凿的事实能够说清。这份手册没有详细介绍苏军的编制装备,只是泛泛地说一个集团军可能由一个司令部、数个步兵军、集团军属重型炮兵、航空兵与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据推测,给集团军配属骑兵部队或摩托化部队也是可能的。再进一步说,苏联巨大的国土上到底潜藏着多大的战争潜力,苏联军民究竟会表现出多大程度的抵抗,希特勒都无从知晓。但是希特勒却可以找到一个最好的参照物,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那场力量对比完全一边倒的战争中,苏军表现得却异常低劣。为了对付仅350万人口,一共只有15个步兵师、60辆坦克的芬兰,苏联动用了50个师、上百万军队、11000多门大炮、3000辆坦克和3000架飞机,却耗时4个多月,伤亡了26万人,是芬兰军队伤亡的三倍还多。这和德军在欧洲的横扫千军势如破竹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希特勒想到这些不禁颇感得意,苏联其实是愚昧落后和外强中干的,苏联军队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德军,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级军事将领的严重匮乏,军队指挥能力低下。因此,希特勒乐观地作出判断:一旦战争打响“在指挥、物资和部队诸方面,我们将登上有目共睹的巅峰,而俄国人会陷入明显的低谷……俄军将一触即溃。”

  希特勒的决心一旦下定,就不会轻易改变。他知道这将是一场,但他更相信,最后赌赢的一定是他。

  “仙人跳”这种拙劣的诈骗手段相信不少朋友都或多或少从新闻中有所了解。“仙人跳”在如今因为其是以骗取钱财为目的,所以属于犯罪,更是让民众痛恨不已。

  抗战期间,安徽滁县地区发生过一起鲜为人知的民间抗日故事,这个故事应该算是“仙人跳”的鼻祖了,但当地百姓却并不是用于骗钱,而是抗日。

  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被人所知,就要提到于1938年发表的《江淮战地随笔》了,正是桂军军官马展鸿北上抗日时途径滁县时听闻了这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后备受鼓舞,所以他认为这样的好故事应该让全国人民都看到。可惜当时这个故事并没有流传开,最终鲜为人知。

  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烧、杀、抢、掠、淫,凡是能想到的最丧尽天良的事情,日军在中国几乎都干过,这要说起来,几天几夜估计都不够。

  那就简短截说,从南京保卫战失败后,日军开始觊觎武汉这一座重镇,而从江苏溯江而上前往武汉,那么安徽自然就避免不了要被日军摧残。

  一路上,日军可谓是无恶不作,路过之处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和蝗虫比起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日军面前就不要再说蝗虫是害虫了,我都替蝗虫甘拜下风。

  所以只要有日军要到来的风声,当地百姓就会早早带上家里值钱的东西躲进山里避难,滁县也不例外。

  但当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所以还是有不少行动不便的群众选择了留下。

  由于大部分人都转移了,日军在滁县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些留下的人就惨了,几乎都成了日军泄愤中的对象。

  一时间滁县就成了一片人间炼狱,家园被毁,亲人被害,滁县的百姓可以说恨透了日军,但由于手里没有“家伙”,百姓们也奈何不了这些凶残的日军,只能暂时忍着。

  但日军在经过一个村庄时,强行对一名刚刚生产完,身体还没有恢复无法逃离的妇女实施了暴行,还将刚出生没几天的孩子残忍杀害后,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了。

  惹怒了群众,注定了日军要脱层皮,哪怕他们有先进的装备武器。

  滁县百姓们对于日军的暴行虽然很愤怒,但并没有失去理智,他们深知连正规军都干不过这些日军,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去了也是送菜,所以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头脑风暴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一群看上去没有什么文华的庄稼汉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让他们想到了办法。

  日军不是喜欢“花姑娘”吗?我们就给这帮畜生来个“美人计”。几个长相清秀的少女一听要对付日军,纷纷前去报名。最终大家认为人多了会引起日军的怀疑,最终中这些少女中挑出了两个长相最为出众的。

  再三交代了整个计划,并嘱咐她们一定要以自身安全为重后,两个姑娘回到了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在村庄中等待了几天后,两个姑娘终于见到了一个“伪军”来到村子,发现两个姑娘后就兴奋的跑了。

  两个姑娘知道,她们最危险的时刻就要来临了,计划能否成功也要看她们之后的演技了。

  “伪军”离开后不多时,7个荷枪实弹的日军匆匆赶来了村子,这有点出乎两个姑娘的意料,原计划只是吸引一两个日军过来,这一下来了7个,两个姑娘是真的慌了。

  日军一进村就看到了两个正在一幢房屋前摆晒着茅草,不由分说上去就用枪指着两个姑娘,让她们进屋去。

  两个姑娘哪里见过着架势,本来就有点慌,现在更紧张了,都不用演了,眼神里流露出的恐惧是那么的真实。

  7个日军本来还有所怀疑,这个村子他们之前来扫荡过,根本就没有人,如今怎么会又有两个如此美貌的姑娘?

  但在看到他们熟悉的恐惧眼神后就释然了,估计是以为他们已经走了,所以就回来了,这下可便宜他们7个了。

  两个姑娘面对凶残的日军根本不敢反抗,顺从的进了屋,并相互抱在一起,希望可以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些许的安全感。

  几个日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跟进来,而是让两个人守着屋子,其余几个人对村子又搜索了一番后才放心走进了屋子。

  一见日军进来,两个姑娘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几个日军见状大笑出声,显得更兴奋了。

  进屋后,几个日军并没有立刻实施暴行,而是凑到了一起小声嘀咕着什么,也不知道是在商量什么。

  之后一个日军朝两个姑娘走了过去,用蹩脚的中文对高个子的姑娘说你,这个屋,对矮一点的姑娘说你,那个屋,说的同时用手中的枪指着方向。

  两个姑娘假装没有听懂,一个劲地摇头,并哭泣了起来。这个日军明显见多了这样的场面,抬起枪杆就要砸向两个姑娘。

  其中高个子的姑娘见状立刻开始点头,表示自己愿意配合,这个日军见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转头看向另一个姑娘。

  只见这个姑娘也顺从地点着头。这个日军满意的点点头,他明显也不愿意伤到两个姑娘,给之后的暴行留下不完美。

  就这样,这个日军将枪又背回了背上,要将高个子姑娘抱进屋子。姑娘又指了指他背上的枪,摇了摇头。

  这个日军很快就会意了,姑娘是害怕他身上的枪。想了一会后,觉得两个姑娘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于是就把枪放到了墙角。

  其他日军见状也把枪放了过去。之后两个日军就把两个姑娘分别抱进了两个房间,其他日军则在外物的床上直接躺下等待着。

  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一脚踹开了门,一下子冲进来了十数个汉子,看到横七竖八躺在床上的5个日军也感到了震惊,事情也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

  但不容他们细想,此时两个姑娘正处于危险当中,必须马上行动。

  另一边,5个日军见一下子冲进来这么多人,一时间也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竟然也愣住了。

  十几个大汉先一步动了起来,一个眼尖的百姓进屋后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墙角的枪,于是在行动的一瞬间就冲了过去将枪全部扔出了窗外。

  之后只见汉子们挥舞着各种农具和大刀对着5个日军就是一通乱砍。屋内的两个日军听到动静后也没了兴致,出来后也成为了汉子们的刀下亡魂。而两个姑娘也好在汉子们赶来及时,没有被日军施暴。

  就这样,滁县百姓巧施“美人计”全歼7个日军,大快人心。这个故事很快就传开了,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经典。

  都说不要小看群众的智慧,计谋从来都不是那些自诩谋士的专利,毕竟任何谋略都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中国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汉子,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关键时刻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而两个姑娘更是这个计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她们的勇气自是不必说,在事态有所失控的情况下,她们虽然更加紧张了,但还是很快冷静了下来,成功稳住了日军,还把机智地将日军缴了械,超额完成了任务,最终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为计划争取了时间,可以说中国女性从来都是巾帼不让那须眉的。

  这个故事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女性地位如今已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善,但毕竟在力量上还是无法和男性相比,所以在面对不法分子时一定要冷静,先稳住对方,再伺机寻找寻求帮助。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