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2022-08-26 08:02:49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农村自家酿的酒,焦点就是甲醇含量。人们普遍认为他们设备简陋,技术古朴,又没有现代化的检验化验手段。就做不到大酒厂那样水平,害人的甲醇没提炼,一定含量高,喝它有风险。

  酿造白酒都有甲醇,但基本都在国家标准之内,安全范围。

  凡是酿造的酒,甲醇不可避免,都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所以,国家制定有强制执行标准,不得超过,否则违法,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标准号为《GB 10343-2008》,规定在谷物以及可食用作物发酵酿造的酒精,按100酒精度,每100毫升的甲醇含量:

  ●特级酒精不大于2毫克;

  ●优级酒精不大于50毫克;

  ●普通级酒精不大于150毫克。

  换算成粮食白酒,每100毫升甲醇含量不大于6毫克,一般实际含量在2毫克。

  农村酿酒过程中的去甲醇办法:掐头去尾。

  农村自家酿酒,沿用的是传统的技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接酒时,把整个出酒过程分为三段:开始出来的叫头酒,甲醇含量高,度数高,味道太冲不好喝,不要;中间一段,因为杂醇杂酯少,味道好喝,留着;尾酒度数低,口感也不好,一样的不留。

  所以北方酿酒有二锅头之说,二锅头就是中间段的酒,喝酒只喝二锅头。其他农村酿酒都这个模式,掐头去尾。当然头酒尾酒不是扔掉,下次倒进酒涪重新烧。

  也就是说,农村自酿酒,在接酒过程中,自然有了去甲醇的做法,所以不用担心甲醇超标。

  甲醇自己会跑掉,喝的时候烫热,或者存放一段就挥发了。

  甲醇比乙醇的沸点低,在64.7℃,乙醇的是78℃,所以甲醇比乙醇挥发得快。根据甲醇的这个特性,一般在三个正常情况下,甲醇就跑个差不多了:

  ●蒸馏出酒过程中,大部分温度超过甲醇沸点,甲醇就会挥发掉一部分;

  ●新酒存放也挥发一部分。都见过卖散酒的,大陶缸,小口大肚。缸口不是硬质盖子,是布袋一样的盖子。目的就是不要那么严密合缝,留着空隙给甲醇挥发留出路,然后酒味越来越好。

  ●喝酒温热了喝。古人喝酒,还不是高度酒,可是都热着喝。之所以热着喝得舒服,就是热的过程,促使甲醇挥发掉,酒味更好。

  当然如今的酒甲醇含量比古时候低,但是热着喝酒是个好习惯。再说了,热酒还是检验假酒的好办法。如果不是粮食酒,热过60℃,里面的各种添加剂怪味就出来了,立马断定酒质好歹。

  再一个,买来酒最好不好立马就喝,存放一段,起码要放半年。如果一年后,或三五年再喝,那就是真的美酒了。前提是粮食酒,不低于50酒精度,还要存放的不进水,不跑气,不受高温,没有长期光照。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陆续进入到了冬季,在寒冷的季节,很多人都习惯于酌一两杯白酒,以驱除体内的寒气,同时还能通过增强血液循环强度达到提高体温的目的。特别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从农村集市、城镇农贸市场上打些纯粮小烧回来,约三五好友聚在暖意洋洋的室内小酌一番,看着室外的鹅毛大雪,别有一番暖意、诗意和情意。不过,听一些人说,农村自家酿造的烧酒里,没有提炼甲醇的工序,对身体伤害极大,这种说法准不准确呢?

  无论是工业生产的白酒,还是农村自家酿造的白酒,其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甲醇。这是因为通过粮食酿造酒精的过程中,谷物粮食特别是这些粮食的表皮细胞壁中,以及在细胞的间质的果胶中,都含有甲醇酯,在酿酒的工艺过程中,通过酒曲霉的作用,甲醇酯释放出甲氧基,继而形成甲醇,也就是说,只要是通过粮食作用酿酒,只要是通过发酵工艺,在后续的产物中肯定会产生甲醇,这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我国关于《食用酒精》的相关标准,凡每升酒精产品中含有甲醇量在1毫克以内的,则为特级标准;处在1毫克和50毫克每升之间的为优级标准;而处在50毫克和150毫克之间的为普通级标准。处在这个标准之外的,即每升酒精中甲醇含量大于150毫克的,则不符合食用酒精的相关要求,不能用作食用和饮用范畴。

  从以上标准可以看出,食用酒精中甲醇含量的区间跨度还是非常大的。由于酒类是国家严格管控的商品,只要是酿酒的企业或者作坊,拥有国家核准颁发的相关经营性许可,比如生产许可、卫生许可、排污许可,经鉴定相关生产设备满足一定要求、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有合格的化验结果进行存档等,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所生产出的白酒一般上都是可以放心地去喝的,其中的甲醇含量想超出150毫克每升的标准是比较难的。

  难就难在,有时我们在市场上购买这样的自酿酒,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去查看生产的证件是否齐全,当然很难辨别是否出自正规渠道,更看重的往往是价格、色泽以及口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对于白酒的安全性存疑,主要表现在:

  一是白酒酿造前对原料的选择和初加工是否到位。因为甲醇更多地来自于粮食的表皮,酿酒工艺中对原材料的筛选和处理是第一道关卡,如果处理原材料的设备能力太弱、处理工序太简单,则后期蒸馏出来的酒精中甲醇的含量会非常高。

  二是工艺中“掐头去尾”是否严格执行。在严格的酿酒工艺中,都是将刚酿出的酒头和最后出的酒尾,回拨进酒涪中循环酿造,这样既有效减少了出酒中醛和杂醇类物质,同时也提升了酒的口感。酿酒小作坊一般都没有严格和科学的酿酒工艺,同时也缺乏监管,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方面执行的怎么样还真是未知数。

  三是酿酒过程中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这一点也是人们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重金属超标的白酒,我们很难直接品尝不出来。正规的酿酒企业,在酿酒之前,都将粮食作物种子中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作为必检项目之一,超标的一律不能投入生产。假如是自家酿酒小作坊,基本上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检测能力,向大家宣传的也是“自家酿造”、“绝对原生态”这样的口号,一旦大家喝了这种“有害物质超标”的白酒,肯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是酿造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封装是否符合要求。正规厂家酿造出的白酒,需要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下进行专业的存放,之后再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调制才能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饮品。而一些自酿酒的作坊,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卫生监督,酿造之后也基本没有通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封装时也不会去考虑什么放置时间和必要的调制,所以饮到这样的酒会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另外,如果饮用自酿酒出现身体方面的问题之后,维权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尽量不要去购买和饮用那些私自生产的酒品。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大家要记住,不贪酒、不酗酒,最好饮用正规的品牌酒,如果退而求其次想购买“小烧”这样的散酒,一定要擦亮眼睛,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手续和证件,有没有正规的食品检验单,如果这些缺少其中的一样,价格再美观也不要考虑。

  偶尔喝点小酒,但是酒量有限,也喝不出好坏,但是对于酒还是有一些了解。随着很多酒企的壮大,很多小作坊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自酿酒的安全性,那么自酿酒到底能不能喝呢?

  我们都知道,酿酒是一个发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发酵原料含有一些果胶质成分,会造成发酵产物中有甲醇,因此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大型酒企还是说小作坊的家庭酿酒厂,都会产生一定的甲醇。在目前的酿酒原料中,很多都会有一个去皮的过程。

  在很多大型的酒厂,对于甲醇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去甲醇的过程,很多酒厂会采用蒸汽闷料的方法去除果胶质。而且很多酒虽然是相同的原料,相同的工艺,但是取酒时间不同品质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酿酒行业有句话叫掐头去尾,由于头酒的甲醇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很多酒厂会将初蒸的头酒去掉。

  同时,很多酒厂还会做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就是检测,这是衡量一个酒水甲醇含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操作,但是这个过程很多自酿酒是没有的。

  在日常的饮酒过程中,很多人喜欢喝老酒,岁月也是去除甲醇的一剂良药,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贮存的方式来去除甲醇。

  虽然目前自酿酒没有大型酒厂的各种设备工艺,但是很多基本的操作流程都是相同的,自酿酒并不就一定甲醇含量高,这还要看酿酒的原材料、原材料的处理以及取酒的工艺以及流程,很多自酿酒的老师傅在酿酒过程中都是追求质量,虽然没有检测,但是在酿酒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实现了甲醇的去除,因此很多朋友觉得自酿酒饮用更好。

  如果你实在担心,那么可以买一些自酿酒放到陶瓷坛中,贮存上几年,这时候你就可以放心饮用了。

  甲醇从哪来?

  先要从原材料谈起,原料(蔬果)的植物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果胶中含有甲醇酯,在曲霉的作用下会放出甲氧基,形成甲醇。这些果胶主要集中在原料的表皮。大米、糯米等粮食因去皮,含果胶很微量,可忽略。经提纯浓缩的高度酒就要当心,做好掐头去尾。另外果酒、地瓜酒类若未去皮,相对含量高些。

  我看各种媒体上说,家酿如何如何不好。但是我老婆自酿的葡萄酒(加糖,不太好的葡萄),按葡萄酒的定义,是劣质酒,可是比任何吹的神乎其神的酒好喝。好喝不是第一位的么?那些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所谓的高级酒,十有八九是三精水(糖精,色素(精),香精)。这种所谓家酿酒不能喝的论调,十分可能是他们的利益相关方炮制的谎言。就算是真酒,也很难喝,自酿酒成本不足10元,大概5-7块一斤,不至于几十几百(关键是难喝,可能假的占主流)。

  我开始造酒是弄的甜米酒,感觉挺有营养价值,后来蒸馏白酒,酒,喝着好喝,晕乎乎浑身舒服,晚上喝一杯两杯,睡眠也好,第二天起床精神状态很好。我造酒用的小型蒸馏机,取酒头最多半两。取酒的度数不低于五十二度,不高于五十五度。这就是我的酿酒原则。用的粮食,高粱、大米、小麦

  纯大米发酵蒸留的白酒,甲醇含量是很低的。浙南农村传统米酿白酒基本没酒头,甲醇含量也不超标,喝了不上头。其他粮食高梁,薯类发酵的酒甲醇含量要高些,蒸留时需去头。

  如果不是粮食酒,热过60℃,里面的各种添加剂怪味就出来了,立马断定酒质好歹。

  怎么一杆打死呢。现在酒厂有几个是传统工艺真正粮食酒。少,就中国几大名酒都是添加剂,勾对而成。而民间大众真正传统粮食酿造酒,这才是粮食酒。无添加剂,无其它酒精。为啥很多人爱,是因为老百姓只信眼晴而不信广告,瞎吹。我觉得应正确引导小作坊,纯粮工艺酿造酒。千万不要一刀切。为酒厂利益着想没用。一切交由市场说了算。

  都在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异,换句话说只研究矛,而没有去研究盾,盾是什么?那就是人,人是最复杂最高深的研究对象,到现在为止对人的微观机构组合处于一知半解,人是一个强大的“垃圾”处理器,是一台无法研究透的最高级的设备,包括解毒,油水分离,自动搅拌等等等等。自从杜康发酵出来酒,千年过去了,也没有从酒里提醇,也不懂得啥叫提醇,反而叫真酒,不是假酒。我们要相信科学,但是任何研究脱离了研究对象的现实,只是在写论文,毫无意义。通过长期漫长的生存验正表明,一种食品人们长期食用而很健康,就不要去误导众生,对酒而言:当下重要的应该去研究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酒还不上头,边喝边麻醉,慢性对人体的伤害,这是当务之急,希望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去找出里边的化学分子式。

  老周是一个酒鬼,也略知农家酿酒和企业酿酒,如果想喝甲醇含量极低的酒,去买勾兑酒就好了,那里面几乎没有甲醇。为什么这么说呢?

  企业生产的酒基本上都是利用食用酒精进行勾兑的,酒精基本上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勾兑酒,绝大多数名牌酒企业都是勾兑酒。

  我们先来看一看液态发酵酒精。液态发酵基本上是利用红薯、木薯、甘蔗、甘蔗渣和蔗糖等进行液态发酵而成,酒精含量在95%以上,成本低下,一斤酒精2~2.5元的成本。如果用这一类的酒精加水、香料和香精,每斤酒的成本不到3元钱,但是风味较差,假冒伪劣的酒基本上都是这种做法。假如这些酒精剩余的含量都是甲醇,勾兑以后的酒的甲醇含量也不会高于2.5%,更何况,里面也含有水分和等化学成分,所以说,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甲醇含量2%以下的特级酒的标准。

  第二类酒精发酵方法就是固态发酵法,都是采用玉米、小麦、高粱、小米、大米、青稞等粮食作物的种子精馏而成,一般作为乙醇汽油的原料,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大量发展玉米而不害怕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了。

  实际上,中国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储备玉米、大米等,因为存放时间过长而不得不加工为食用酒精。当然,也有一部分玉米酒精也会被用于制作高档酒,比如西凤酒。

  因为西凤酒没有自己的原料产地,都是让有一定能力的小型企业分别加工玉米酒、高粱酒、大米酒和小麦酒等,然后统一收购回来以后进行勾兑,所以才迟迟不能上市。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玉米没有去皮,所以,里面的甲醇含量比较高。而四川等地用大米作为主要原料,没有谷皮,甲醇含量极低,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名贵酒出现。

  实际上,各种名牌酒厂都是利用固态发酵的食用酒精和液态发酵的酒精进行勾兑,所以风味不错,这些酒厂除了有酱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凤香型白酒等各种香型以外,主要是香精起到了主导作用,他们所用的基酒所占的比例极少,是为了调味的,一般的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见到的名牌香烟,除了选用了云南优质烟草以外,都是用了国外进口的名牌香精,他们都有自己的独有代理权其他公司无法获取,也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生产白酒,将甲醇等指标卡得很严,所以很少出现喝多了头疼和中毒等事情,而农家酿酒就经常出现这些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大部分地区,人们最喜欢喝的酒就是酒头子,也就是所谓的冷酒,土法蒸馏最早出来的那一点酒。因为甲醇的蒸发点比酒精低,最早蒸馏出来的酒里面含有大量的甲醇,等到出来的酒开始变热以后,里面主要是酒精含量,甲醇就很低了。

  农村人为了招待贵客,一般就将酒头子放在瓷缸里压上好多年,让酒劲变绵,喝起来就不显得那么烈了。有些人为了让贵客喝够,特意在里面加上蜂蜜、白糖或者红糖,喝的时候就感觉不到多少辣味,不明就里的人以为酒精含量低呢,殊不知经常丢人现眼,轻一点的睡上几个小时,重一点的第二天爬不起来,严重的直接暴毙。

  第一种方法就是脱皮,将玉米、小麦、高粱等外表皮去掉,就可以减少甲醇含量80%以上。

  第二种办法就是掐头去尾。也就是说,将冷酒和酒尾子分开来放,等到下一次酿酒的时候再倒入底锅,进行二次蒸馏,就可以尽量多的酿造出更多的酒。

  第三种方法就是蒸馏过程中多添加拌料,保持疏松透气,放酒糟的时候,等到下面的蒸汽上来以后再添加新酒糟,每次少添一点,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甲醇就挥发了,加上蒸馏过程中一部分甲醇从酒坛子上部散失,基本上可以保证甲醇含量不会超标。

  为了保证所有的酒风味都好,最好在酒的温度降下来以后勾兑1~2次,保证酒精度数差不多就更好了。

  另外,农村人喜欢在喝粮食酒的时候,先加热再喝,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经过加热,也会有一部分甲醇散发出去,喝起来就不会担心出问题了。当然,粮食酒里面加上蜂糖,最好不过了,不过要记住自己有多大量,可别一高兴就忘了。

  当然,有些人认为粮食酒不能喝,这也是有原因的,近几年出现了大曲酵母,这种酵母可以提高出酒率,但是喝起来头疼欲裂,所以到现在我都不敢喝这种酒了。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村子,他们就没有一家不使用大曲酿酒的,问起来都不承认,都说是土曲酿造。可能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酿酒方法吧,喝起来特有劲,可是,我们如果喝了,不出事才怪。

  有些人认为大型酒厂使用的是液态酒精勾兑酒,就是假酒,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允许这种做法,他们这样做是合法的,但是他们为了吸引消费者,都说自己的酒就是粮食酒,但是明眼人早就发现原来每天都在用大型货车拉酒糟,现在一年四季都看不到了,能骗得了人多长时间呢?

  总的来说有钱人可以买几千元一瓶的名贵酒招待客人和谈生意,农民只要懂得了甲醇有害,也知道如何避免甲醇危害的方法,还是喝自家酿造的酒更安全,也更有人情味,因为粮食酒本来就是一种土特产,也会走出大山,还有很多人对此情有独钟。几千年以来形成的酒文化可不是只有酒厂才能独领风骚,回归原始才是最高的境界。

  严格来说,提甲醇是个伪命题。

  因为凡是酒,里面都有甲醇,只是甲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这个检测报告,是所有酒类正规企业必须要每一批次都要也是应该有的。我们把这个检测报告叫常规六项。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理化指标确实有甲醇这一项。现在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酒友们,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人为提取甲醇的过程,但每次的检验结果都是远低于标准要求!

  怎么做到的呢?其实非常简单,刚蒸馏出来的酒放一放,甲醇自然就挥发了。

  但是,不要以为所有产品都是这样,如果都没有甲醇的话,国标检测就不会有这一项了,所以,看你的工艺和设备以及储藏时间来决定。

  说实话,如果是纯酒精勾兑的,反而不会有甲醇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纯粮酿造的也许会有。

  有人质疑,那就干脆喝勾兑算了,别去追求纯粮岂不是更好更安全。

  我相信很多酒友都有发现身边经常有手抖的人,喝两杯后立马就不抖了,这就是坚持喝酒精的结果。

  每次调和好的酒灌装之前,都要到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做检验,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这样不单是对消费者负责,同样也是厂家必须要做的。因为万一那项不合格,被查出来没收罚款不说,还会把辛辛苦苦开拓的市场拱手让出,所以,不经过检验就出厂,完全是对自己和消费者不负责任。

  除了常规检验,我们还有塑化剂和重金属检测,从根本上保证安全。

  至于小作坊,生产工艺和设备跟正规厂家无法相提并论,不多做解释。

  想喝好酒的,采用上图的几个方法做些简单的实验,只要能通过这几个土办法,您可以放心大胆的喝。

  别听他们胡说,我酿酒好多年了,一直在总结经验提高品质,没有他们说的提炼甲醇什么的。

  我是从2012年开始学酿酒的,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每次酿酒都有心得,从好开始的不会蒸粮食,发酵不彻底,蒸馏不出酒等等,到现在基本算入门。(图上是今年十一假期在蒸高粱,这是我自己种的红高粱。)自酿酒最大的缺点不是没提甲醇,是酒糟味较大,不像市场上买的那么纯净,勾兑的口感要好无自酿。也许是我技术还不够成熟,我每次酿出来的酒喝着不烈很平,但是口感要稍差,有酒糟味。虽然很小但常喝酒的一喝就知道。我原以为是因为我没有过滤,后来了过滤机过滤后再尝,口感好了很多,不仔细品味道还好,仔细品后味还是稍微有一点酒糟味。

  我每次都取酒到58度左右,等放凉了刚好55到53度,适合存储。接到60度以上不勾兑喝着有点烈,不够平揉!如果你喜欢高度那就接的度数点,接到整体在60度左右,再高不勾兑没法喝!

  总之,自酿酒不是没提甲醇,最大的缺点是口感没有勾兑的好,稍微有点酒糟味。喜欢喝酒的朋友可以自己酿点。有爱好的可以一起交流应验。

  我家以前也经常自己烤酒,从小就对制酒工艺略有了解。觉得现在农村酿的酒和过去的酒绝对不一样了。虽然工艺和过去的差不多,但是整个流程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口味就不说了,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酿酒的所有工具都是木头的,只有两口大铁锅是金属材料。把玉米煮开花了摊晾在竹子编织的垫子上,等凉了以后就用大木缸装起来,一边装一边撒酒曲。如果是夏天就盖几件旧衣服,如果是冬天就盖床旧棉被。用绳子系住或者木板压住就可以了,让它慢慢发酵。

  蒸酒的笼子也是木头的,上面放一个干净的铁锅。铁锅和笼子也有间隙,就毛巾或者布条围起来。笼子和下面的铁锅也有缝隙,都是用谷糠撒一圈防止漏气。里面装一锅冷水,就开始烧火烤酒了。酒也是从木槽子流出来的,外面用坛子接住。为了防止热酒挥发,上面还用湿毛巾盖住。不管怎么操作,到处都是漏气的,酒里的甲醇差不多都挥发掉了。

  一边煮一边试,只要觉得酒劲不行了就不煮了。煮出来也没人要,你又没有食用酒精和香精来勾兑,反而是浪费了柴火。那时候一百斤玉米才烤三十多斤酒,产量超低。大多数人自己烤酒自己喝顺便卖一些,基本上都是熟人买去喝了。一般都是还没开始烤就被别人预订了,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赚钱甚至发财。很多人都只赚了一个口碑:他的酒好喝。那时候煮酒卖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想挣点钱太难了。煮出来的酒真的是粮食精,很多人一天一小杯,喝了气色很好,确实有营养。后来大家有了打工这条出路,基本上就没有几个人酿酒了。

  加上瓶装酒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十块钱都可以买两斤多。农村的散装酒根本就没有市场,而且没有正规的容器,都是用各种壶或者其他瓶子罐装,拿出来待客也十分掉价。农村散装酒差不多沉寂了十年,也许是大家都知道低廉的瓶装酒都是勾兑酒,哪些酒的热度和口碑已经被他们自己砸掉了。很多人又对农村自酿酒开始感兴趣了,农村的散装酒又迎来新的转机。

  纯粮、无添加、是农村散酒的卖点。但是现在有些人在农村煮酒,早就不是过去的土办法了。只是打着原生态酿酒的幌子,其实都是现代化设备。一次都煮好几百的粮食,煮好了就堆在水泥地上摊晾。拌的酒曲也不是以前的土曲,都是买来的化学酒曲。拌好了就用大胶袋或者大塑料桶发酵,发酵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烤酒的工具全部都是不锈钢,到处都密不透风。尽最大的能力压榨出酒量,每个时间段的酒都分开接。价格也都不一样,好的七八十上百一斤,差的只有几块钱一斤。那种差的酒只能说是从里面煮出来的蒸馏水,都会自己悄悄的勾兑。

  不过一般人都不会买那种便宜酒,大多数都是酒席上消耗掉了。喝的喝,倒的倒,浪费了就浪费了,反正不值几个钱。虽然那些价格高的散酒味道不错,但是没有几个人拿 去检测。也许甲醇,塑化剂等其他化学物质不一定达标。

  不过现在的散装酒也开始走外观路线了,自己可以到网上下单定制各种酒瓶子。标贴,纸箱都可以到网上定制,相对来说给农民酿酒提供方便之路。同时各种短视频,朋友圈都可以推销自酿酒。希望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自酿酒不一定就是好的。要想买好酒,还是要买熟人的。最好是煮酒现场购买,用酒坛子放一年半载再喝。

  不管酒的味道再好,且莫贪杯,酒也是一个害人的东西……

  我三叔家以前在农村就是开小酒坊的,每年的农闲季节,也就是在冬天的时候都是他酿酒的时候。

  他酿的酒主要是用地瓜漏粉后粉渣子和麦麸子酿酒,那几年他们村里像他家一样酿酒的小酒坊有不少。

  他们酿出来的酒基本都卖给十里八乡的乡亲,而且他们酿酒讲究掐头去尾,刚出来的酒头度数高,味道特别的冲,因此很少有人购买,这个是要去除的。酒尾的酒因为发酵没有彻底,所以里面杂质比较多,因此也会不用。不过他们村里的酒坊没有红火几年,后来全都被关停了,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

  前几年我老丈人家里也会用葡萄酿酒,而且那几年很多城市的居民也喜欢在葡萄上市的季节用葡萄酿酒。不过这几年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现在基本看不见再有人自酿葡萄酒了,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

  自酿的酒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我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还是不喝为妙。

  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所以不能喝,这话就说的确实是过分了。同时,也没有什么实质依据。

  是啊,确实没错,农村自家酿的酒确实是没有进行甲醇提炼。但实事求是地讲,农村用自酿的方式做出来的酒,甲醇含量到底有多高呢?有具体的数字说明吗?

  实话实说,我们家老爷子每年自己酿酒自己喝,而且数量还不小,每年都三几百斤的,老人家都活了几十年了,也没怎么样啊!

  反过来讲,那些外面买的、不是自家酿的酒,散装的也好,瓶装的也好,包括很多品牌酒,很多都是加食用酒精的酒,这种难道就好吗?

  实话说,加食用酒精都已经算很好的了,没给你加工业酒精害死你就算对得起你的了。这种害人酒事件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有。

  这样的酒,再怎么说也肯定是比不过自家酿的酒的。所以,千万不要随便说自家酿的酒就不能喝,这种结论,太偏激了,也挺吓人的。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