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2023-03-27 09:59:19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回答·阅读

  问:争论二千年的孟子“性善论",如何理解?

  孟子:(约公元前385一约前304),名轲,邹国人(今山东邹县)。系儒家第二位大师,终生未曾做官,以教育为职业。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臣关系平等。要求诸侯王“保民而王",取于“民有制”,反对“虐民,残民",提倡“井田制",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并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维护当权王派体系统制。在哲学上,他宣扬性善论,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看似占有唯心,但也有可取之处。

  孟子在哲学上的性善论,完全处于公正自白的立场。人性化和共同化,向来就有善的一面,在“善”中求存,“善"中求思这样一个逻辑思维定义。回顾历史,各朝代都是这样执行和奉承下来的。

  恶。善的反义词,人生初始,沒有善与恶之分,随着人生轨迹的迈向和驱使,“恶"字才被逐一体现出来。因而成了善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善与恶是相对化的“悖”与“进”的关系。人,没有向来的恶,也没有向来的善。善与恶的共存,表明了矛与盾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完全体现。

  所以,孟子哲学的性善观点,其实也是立的住足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孟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人性本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便出于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生而具有“仁义之心”(也就是“良心”)这个“仁心”并非仅仅圣贤才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过圣贤能够保有此心,而一般人经常会遗忘此心。遗忘并不意味着这种良心是“无”,只是没有将那本心保持好。孟子又将这种心称为“不忍人之心”。

  他说,假如有一个婴儿将要掉到井中,每一个见到此情形的人都会起怵惕恻隐之心而想去救他。这并不是因为与婴儿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为了赢得乡邻的赞誉,更不是因为婴儿的哭声令人心烦意乱。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内在具有的行为倾向。人心所具有的这种倾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这四种心又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说四心是仁义礼智之四端,所谓“端”,就是萌芽、开始,孟子认为,如果人能够保持和扩充这四心,自然就会成为君子甚至是圣贤。

  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其原意是指人皆具有善端,内在地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儒家重视成圣成贤,向来认为人之所以为圣贤,在于对圣贤所制定的规则(礼乐)的遵守,简而言之,就是主张以外在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圣贤的标准;而孟子认为,人能成为圣贤,是由于他保持了人所具有的内在的良知从而把成圣成贤的根据从外在的礼转向内在的仁,这是对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争论了2000多年,至今方兴未艾。我认为空洞地讨论意思不大,人是多元的,人性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有七情六欲,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的环境能把人性中好的东西展现出来,差的环境就把人性恶的一面暴露无疑。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孔子尚仁,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以“性善论”为基础,进而阐述“仁政”思想,在治理社会上达到王道政治的局面,最终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另一方面,孟子也承认社会存在着恶的现象的,他认为这主要是由社会外界环境所施加给人的,这就更需要王道政治来改善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了。同时,孟子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只不过人对于“欲”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便是后世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来源了。

  整体来看,性善论实际上是社会文化长期发展累积起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体现。性善论作为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思想,是与整个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基于战国时期社会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政治方案的一种,并对后世儒学及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

  “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在玄武门外的那一幕毫无疑问是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一道记忆,当他在朝堂之上接受群臣朝拜之际、当他在书房批阅公文之刻,兄长临死前充满惊愕的眼神以及东宫之中侄儿们绝望的哭号声也许会时常在他的眼前与耳边闪过。‘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与他的‘贞观之治’而言如同温暖春天到来前的一个被刻意忽视的寒夜,虽然这个寒夜抹杀不了整个春天的满满暖意,但却依然寒彻骨髓。细究之下,一千三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依旧令人不寒而栗。”

  这是纪录片《激变玄武门》的片尾词。

  是什么虽然时隔千年却依然让人不寒而栗呢?

  人性里面有善的一面,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与善同时存在的恶的一面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人性是个复杂善变的存在,教育、引导人们去恶向善是可以的,但非要说“性本善”则未必客观、公正。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