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的统一进程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分开

2024-04-14 09:55:37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为什么德国的统一进程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分开

  

为什么德国的统一进程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分开

  

为什么德国的统一进程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分开

  回答·阅读·

  简单点说,就是奥地利太强了,普鲁士吃不掉奥地利,只能把它踢出去了。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长年受到英法俄等欧洲大国的欺负,普鲁士和奥地利都主张统一德意志地区,就连当时由小城邦组成的德意志联邦也主张统一。因为只有统一了,大国才不敢欺负德意志人。

  不过,虽然大家都同意统一,但究竟要怎么统一。普鲁士、奥地利、德意志小城邦三方的主张却并不同。

  一开始,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小城邦主张的“大德意志方案”;

  当时的小城邦代表们认为,新建立的德意志国家,其国民必须是纯粹的德意志人,不能有非德意志民族在内。

  但是这个主张,奥地利极力反对。因为奥地利的地盘上,大部分都是非德意志人。如果按照这个主张统一,那么奥地利要主动放弃80%的领土。这是奥地利不能接受的。

  所以奥地利就抛出了一个“大奥地利方案”。

  也就是把当时德意志各邦国和奥地利王国直接合并,足成一个横亘中东欧,疆土面积超越法国,人口约七千万的帝国。按照这个方案,奥地利没有任何领土损失。

  下图黑色的部分,就是奥地利主张的“大奥地利方案”。

  由于主张分歧太大,所以小城邦的代表和奥地利代表就不停的扯皮。

  最终,奥地利国王佛兰茨约瑟夫一世扯皮扯烦了,就牛鼻轰轰的宣布:奥地利王国境内的每一寸领土都是不可分割的,奥地利绝不放弃任何一块非德意志民族聚居的领土。

  于是就因为这一句话,奥地利就把所有小城邦的代表全得罪了。

  之后,普鲁士国王趁机抛出了一个“小德意志方案”。这个方案简单的说,就是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等于普鲁士+小城邦,不包括奥地利在内。(整个奥地利都不包括,就连奥地利的德意志人聚集区也不包括)

  其实普鲁士境内也有非德意志民族,比如波兰人。如果按小城邦提出的方案,普鲁士也要放弃一部分领土。不过当时奥地利死不松口,并且普鲁士的非德意志人也不多,小城邦在权衡利弊后,认为统一是必须的,他们没有能力统一,奥地利又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所以最终大家就支持了普鲁士的方案。

  确定了统一方案之后,普鲁士国王自然就被大家推选为了德意志皇帝。不过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很清楚,想踢出奥地利是很困难的。奥地利是大国,一群小国开会说要踢出它,它就能就范?

  所以普鲁士国王就拒绝了小城邦抛给他的大帽子。并在1851~1861年期间,韬光养晦十余年整顿军队。力求一战打服奥地利。

  后来威廉一世继位,俾斯麦担任首相。他先是拉拢奥地利,以德意志联邦军队的名义和丹麦开战,并轻易取胜。之后又与意大利结盟,向奥地利发起所谓的“德意志之战”。最终普军以少剩多,让奥军付出五倍于自己的伤亡打赢了战争。

  为了防止英法俄势力的介入,俾斯麦关键时刻见好就收,迅速与奥地利议和。普鲁士顺利的解散德意志邦联,兼并石荷地区、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并约定奥地利不得干涉小德意志区域内的事务。奥地利表示同意。

  于是最终,奥地利就被踢出了德意志,就此出局。此后,奥地利与匈牙利合并,组成奥匈帝国,专注在巴尔干地区扩张。

  总的来说。德国统一之所以将奥地利踢出德意志,这主要是因为普鲁士的方案得到了德意志地区各邦国代表的支持。如果大家不支持,普鲁士是不可能踢出奥地利的。而普鲁士之所以一定要踢出奥地利,不是吞并,则是因为普鲁士的实力不行。吞并奥地利是不可能的。战争长久打下去,必然会遭到英法俄的干涉。脾斯麦是一个睿智且懂得见好就收的政治家。在处理奥地利问题上,他做的非常明智。

  ·

  谢谢小秘书邀请。

  奥地利自1278年开始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1815年成立以奥地利帝国为首的德意志邦联,是德意志地区名义上的霸主,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邦联解散;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为奥匈帝国,“一战”后帝国解体;1918年奥地利成立共和国,1938年被德国吞并,1945年被盟军占领;1955年重新独立成为永久中立国。其首都维也纳闻名于世,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

  普鲁士原本是德意志众多邦国中,偏安东北一隅很不起眼的小邦;18世纪中期普鲁士迅速崛起,形成了与奥地利两强并立的局面,奥地利无法独占整个德意志;19世纪,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3次战争,建立起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将奥地利这样传统的德意志诸侯都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之外。为何普鲁士要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德意志的前身是罗马帝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意大利北部及捷克、波兰等,其主体是德语区的日耳曼各诸侯。

  但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即选帝侯制度。而奥地利的王室具有选帝侯资格,长期获得皇帝的头衔。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取缔之后而成立了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的大权仍由奥地利操控。普鲁士如果不将奥地利排挤出局,就难以消除奥地利的强大影响。

  ②德意志南部的大多诸侯为天主教国家,与奥地利的宗教信仰一致,这些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愿意站到奥地利一起。普鲁士如果不将奥地利排除出局,很难建立一种权威统治。

  ③普鲁士虽然军事上超过了奥地利,但还不具备兼并奥地利的实力。奥地利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毕竟是欧洲传统5强之一。

  3对纳粹的遏制

  “一战”后,奥匈帝国遭到肢解,新建立的奥地利举步艰难,很想与德国合并,却遭到了战胜国的制止;“二战”前,希特勒促成了德奥合并,两个日尔曼国家实现了融合,但“二战”后德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普鲁士兼并了奥地利,将会改变欧洲的势力版图,这就大大不利于稳定欧洲局势,更不利于英、法、俄等国利益,所以他们也不容许普鲁士兼并奥地利,谁都不愿看到新建立的德国过于强大,所以对纳粹釆取强硬的遏制政策:1919年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德国和奥地利以任何形式进行合并;1945年雅尔塔会议规定对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由苏、美分别控制。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许多问题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说普鲁士不要奥地利的,怎么解释1938年的德奥合并甚至希特勒本人就是奥地利人的事实?

  真实的原因是,奥地利帝国不是一个纯粹的德意志国家。

  奥匈种族分布,红色为德意志人

  这听起来很滑稽,不过确实是一个事实——奥地利帝国国内斯拉夫人数量几乎是德意志人的三倍。

  从历史上看,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之后,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觉醒,“哪里有人说德语,那里就是德意志”的呼声响彻云霄。围绕着统一的方式出现了两种主要思潮,以奥地利帝国为核心的“大德意志”和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

  1862年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坚定地主张后者,他的下面一段话几乎可以直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不能把一个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的沉重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德意志并不会因为输入大量的斯拉夫血液而强大起来”。为了 “把奥地利排除出德国,把德意志邦联毁灭”,这位“铁血宰相”决不允许长期存在普、奥分割德意志霸权的“二元政治”,一定要与奥地利一决雌雄:“德意志诸邦相互关系的戈尔迪之结(形容缠绕不已、难以理清的问题)不能用脉脉含情的二元办法解开,只有用军刀斩开。”

  普奥战争

  这也正是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大获全胜后收兵的原因——“与奥地利的争端已经解决,现在我们必须恢复旧日的友谊。”俾斯麦告诫头脑发热的普鲁士总参谋部,“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帝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

  因此,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混合体之后,德国与纯粹的德意志奥地利的合并才成为风潮,不幸的是,这忤逆了列强的意志,所以今天的德国与奥地利仍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德语国家——有一个关于德国前科尔的笑话就是,“谁说科尔不懂外语,他在会见奥地利时根本不需要翻译”……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

  历史渊源如下,奥地利,普鲁士是不是属于德意志民族这个概念。

  奥地利是原来德意志四大公国之一,独立后成为奥地利公国

  其实历史上,普鲁士是波兰王国采邑,普鲁士地区,是华沙大公国领土,后来日耳曼人取代波兰人建立封邦,不过普鲁士有个问题,他没有封君(不被承认),也没合法手续加入德意志王国。(就是没户口)

  普鲁士领土另一部分,勃兰登堡(今柏林附近)是大德意志领土,但是勃兰登堡地区却是“斯拉夫人-普利比斯拉夫”所有。属于德意志是因为大熊阿尔伯特(普鲁士公国创始人)继承了“普利比斯拉夫”的勃兰登堡领。

  普鲁士两个组成部分,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一个完全不算德意志领土,另一个则算是牵强的德意志领土,(普鲁士居然不是德意志,深究历史,惊喜不断)

  18世纪起,德意志人在普鲁士建立王国,那么一个王国又怎么可能属于另一个王国?

  至于普鲁士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有户口啦)原因因为他兼任勃兰登堡伯爵,而不是因为普鲁士是德意志的邦国。

  回到正题,之后为何奥地利没有加入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而普鲁士加入了?

  原因很简单,王朝战争奥地利败给普鲁士。

  肯定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普鲁士不进军维也纳夺取奥地利呢?

  很简单,普鲁士不想,冒风险。

  第一,他害怕吞并奥地利自己吃不消

  第二,他怕吞并奥地利自己权力不稳。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吞并了1815年合约按照条款约定,可以吞并的小邦,剩下的邦国组织到北德意志邦联。(这就是北德意志联邦由来)

  1870年后,普鲁士南进吞并南德意志四邦,统一南北德意志的普鲁士,根据《德意志邦联宪法》把“北德意志邦联”改名为《德意志联邦》

  1871年到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就是大普鲁士国无论军队、外交、政府全都把持在普鲁士手里。所以,1871年的皇帝宣言,不过是普鲁士宫廷对民族统一的唯一让步,也是最后一次,你们要一面国旗,就给一面国旗,你们要一个皇帝,就给一个皇帝,多的没有。

  究其根源:俾斯麦也只是一个普鲁士贵族,他想利用民族统一运动,但不会真的对民族统一做出让步。

  所以,普鲁士必须是普鲁士,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的工具,核心权力必须掌握在普鲁士。

  所以:我的结论是,普鲁士不合并奥地利,无非因为普鲁士贵族私心,他们害怕在合并后的大德意志帝国中失去主导权。

  这才是关键,其次是,他们需要一个同源同种的盟友,外战守望相助,这是次要原因,看看一战,德国奥匈就是如此。

  地图所示就是东普鲁士,现在是俄国飞地,加里宁格勒!·

  (如果你觉得这些跟着巴登大公一起向威廉欢呼的人是要缔造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那你就把德意志各邦君主的觉悟想的太高了)

  要讨论为什么1870年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时候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必须首先正确的理解1870年的这个小德意志帝国的性质。如果你把这个帝国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你的出发点就错了。1870年建立的这个德意志帝国绝对不是什么统一的民族国家,最符合它性质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比较紧密的联盟,或者如俾斯麦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比较紧密的邦联”。

  (美因河是以俾斯麦为首的普鲁士贵族心目中“新教的北德意志”和“天主教的南德意志的分界线”)

  1870年的德意志帝国沿着美因河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美因河以北的部分是1867年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对这部分地区,普鲁士的霸权和统治是不言而喻的。俾斯麦从不掩饰普鲁士对美因河以北的新教德意志地区的野心,也从没有否认过普鲁士要把这些领土纳入普鲁士版图。1867年以后普鲁士吞并了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侯邦、拿骚这些小邦,随后普鲁士战争部就把普鲁士的义务兵役法推广到了这些被吞并的小邦领土上。如果说这只是普鲁士吞并的必然结果,那么1867年以后随着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普鲁士的义务兵役制也被推进到了那些名义上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小邦领土上。而小邦完全无力抗拒。所以美因河以北的德意志确实通过普鲁士的霸权而被统一起来了。

  (普鲁士的北方和南德意志各邦的关系)

  但是在美因河以南普鲁士对待南德意志各邦的态度要比对待北德意志的小邦温和太多了。事实上迟至1869年俾斯麦都曾经公开表示“或许有一天美因河以南的德意志各邦”要被纳入到统一的德意志国家里去,但至少他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迟至二十世纪初,巴伐利亚王国依然保持着自己驻罗马、巴黎、圣彼得堡和维也纳的外交使馆。如果你觉得这是正常的。那么迟至20世纪初,加拿大还没有自己的外交使馆,你觉得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里的巴伐利亚在外交上保持着比英帝国的自治领加拿大还大的外交自主权还正常么?

  (美因河是心理上的分界线,但事实上南北德意志并不是严格的按照美因河划分的)

  事实上在德意志帝国之内以美因河为界,存在着名义上仅仅是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已经统一起来的北德意志,和以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萨克森王国和巴登大公国半独立的南德意志各邦。

  如果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国家,那么德意志帝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应该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一个邦的法律都因为帝国宪法的通过而自动降格变成地方法。如果存在着违宪的内容还应该依照帝国宪法进行修改。但事实上1870年通过帝国宪法之后,只有天主教中央党的议员提出动议,应该对各邦宪法与帝国宪法抵触的部分进行修改。而他们提出的修改内容也仅包括与天主教信仰自由有关的部分。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其他党派的支持。

  (在这位帝国宰相和教皇之间还有一个可怕的对手,天主教中央党)

  《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了,但是却没有为此对任何一邦的宪法进行修改,德意志帝国和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对帝国宪法和各邦宪法的差异采取了鸵鸟政策,都装看不到。结果就是1871到1918年之间的四十多年里,一个柏林人当他去投票选举普鲁士邦议会议员的时候,他的选举权是依照三级选举制的,而当他去投票选举帝国议会议员的时候,他的选举权是一人一票的普选制的。

  德意志帝国宰相和普鲁士虽然在很多时候都由同一个人担任,但事实上这两个职位从来没有合二为一。俾斯麦曾经在帝国建立之后一度把普鲁士的职位让给1862年帮助他成为普鲁士的恩人罗恩将军,但是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就不得不要求要么罗恩辞职,要么自己辞职,因为俾斯麦发现如果不兼任普鲁士,那么帝国宰相就什么也办不成。

  (兴登堡之后的德军东线最高统帅巴伐利亚的利奥波德王子,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女婿)

  如果我们认识到德意志帝国这种畸形的政治制度,我们就很容易的发现为什么1870年的德意志帝国根本容不下奥地利。首先是如果奥地利作为奥匈帝国的德意志人部分整体加入这个帝国,那它的实力就太强了。如果奥地利、波希米亚、西里西亚整体加入德意志帝国,那么它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远比巴伐利亚来得强大。如果它同时还保持着自己的哈布斯堡王室,那么巴伐利亚的鲁普雷希特摄政王还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儿女亲家。则在这个强大的奥地利的支持下,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这些1866年曾经和奥地利一起流血牺牲抵抗普鲁士的国家,很可能在德意志帝国之内形成一个国中之国。而帝国在它的宪法框架之内还无法阻止,如果要越过宪法框架去武力就可能遭到列强的干预。

  (帝国议会大厦利的中央党议员,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反对党被吞并的旧汉诺威王国的代表“韦尔夫党”)

  其次是奥地利和奥匈帝国之内的德意志人大部分都信奉天主教,如果他们加入帝国,在帝国普选的议会里天主教党的势力就会更大。在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上,随着普选权的授予,崛起的最快的两个党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天主教的中央党。那是崛起的天主教中央党和它的小伙伴巴伐利亚人民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今天德国的基民盟和基社盟。而如果在奥匈帝国同样风头正盛的奥地利基督教社会党也与他们建立三党同盟,天主教党将一举越过社民党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大党。

  那是俾斯麦除了发动政变之外毫无办法,但一旦发动政变,就必然导致南德意志各邦的反抗,再次招致列强的干预。所以俾斯麦从1866年就认定绝不能摧毁奥地利帝国,更不能把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因为俾斯麦追求的与其说是德意志统一不如说是普鲁士扩张。俾斯麦想要的就是让普鲁士夺取美因河以北,而德意志帝国只是这个北德意志的大普鲁士为了维护自己安全和和平的皮包公司而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