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2024-04-09 13:12:53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谢邀!

  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茨威格笔下人物的奇特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常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于与世俗妥协,把自己的真实绽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耻笑。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股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

  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奥地利作家的书我看得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还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对于书中的具体描写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年阅读时的震撼(应该是这个词儿)却还记忆犹新。

  我为这个女人深深地感到不平和悲哀。我想爱情居然还有这么卑微、如此漫长的思念和等待——那个男人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存在!爱情——这哪里还是爱情?纯粹单相思罢了,且还是持续终生的单相思——被她爱恋的男人不但不领情,不知她是谁,甚至还把她当成站街女对待.......她为他养着儿子,他却连儿子的存在浑然不知......

  我觉得这是茨威格把单相思的爱情写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但是,茨威格的描写是细腻真挚的,心理描写尤其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每个作家的创作,应该都是与他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茨威格也不例外。

  他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那时,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使得人们终日生活在动荡不安中。因为是犹太人,他遭到德国纳粹的驱赶和排斥,这对他的人生和写作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茨威格自然心里满怀压抑、愤怒,无处释放的情怀。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主人公,把这些情绪逐步释放出来。

  茨威格通过自己的作品,使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白和展示,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来认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其实也可以说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茨威格的精神最终还是走不出这种压抑和绝望,最后,被驱赶并流浪在巴西的他,与妻子双双自杀离世。

  茨威格

  茨威格与妻子

  小说:一个陌生女的来信

  ·

  在德语作家中,斯蒂芬·茨威格几乎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人是不多见的。

  他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其作品具有很大的可读性;从深层次看,与其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由的在于茨威格的文学创作思想。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是通过他的论文、评论、书信、作品中的议论、作品人物之口等表现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如下4个方面:

  1、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2、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3、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4、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茨威格很早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6岁时就发表诗歌,20岁时就出版了诗集《银弦集》,但他没将其中的任何一首诗入选他后来的《诗集》,对此,他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解释说:

  他认为这些诗歌,尽管在形式上精雕细琢,是好的和熟练的艺术品,但是他总觉得它们的伤感情调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当他和现实有了接触以来,他也觉得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

  因此,他主张要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上大学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深入到社会底层,认真研究现实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其足迹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

  在旅途中,他研究社会、研究人,使他对世界各国的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因此说:

  他不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且强调指出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在恶作剧里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一人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为大胆。它毫无顾忌地将杰出的和令人惊奇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而认为我们见到的、看到的那些读本中、剧作中、或是在那些电影,它们对现实的表现肤浅而又简单。

  在他看来,人们总以为,在作家的脑海里,想象力在一刻不停地纵横驰骋,作家根据取之不尽的积累,无休无止地虚构出种种事件与故事。这种过于随意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他宣称作家根本用不着虚构,只要能保持日益精进的观察与倾听的本领,就自有各种形象与事件连连不断地找到跟前,让作家做它们的传话人。谁要是常常致力于解释他人的命运,那么,会有许多人向他倾诉自己的遭遇的。

  他不仅肯定文学源于生活,同时还认为艺术美不及生活美,创作之前要注重观察了解现实生活。

  茨威格在《三人书简》中论及德国文学时批评说:

  但他始终坚信,真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样的;好似土地的永恒力量,好比小麦和大麦,都是吸收同样的汁液,被同一个太阳照耀的本体。不同的民族和人民,烘烤面包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包有白有黑,有甜有酸,但构成它的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

  他认为高尔基是用惊人的现实主义,十分诚恳的感情以及直率而人道的目光所特有的公正无私来描写人民,因此才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茨威格认为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是检验文学创作成功与否最根本、最重要的尺度。所以他在创作时,自始至终坚持不为自己或某个小圈子里的人赏心悦目或把玩而创作,而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创作,以自己的心灵去与广大的人民碰撞和交流,且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通向人民的道路。

  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发表,很快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欢迎。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一个读者群,一批可信赖的人,他们期待和购买他的每一本新书。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说:

  他认为,到他手里的全部书籍中,认为有十分之九显得描写过多,对话罗嗦,有许多配角没有必要,面铺得太广,因而使得作品显得非常不紧凑,死气沉沉甚至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也有拖泥带水的地方。

  因此,他曾向出版商建议,把全部世界名著进行彻底的缩写,去掉个别累赘的部分,出版一套简明的丛书。

  由于茨威格对一切烦琐和冗长所抱的反感,使他养成一种特殊的警惕性。本着这种警惕性,他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和流畅。

  在创作时,第一稿他总是信手写来,把心中的构思倾泻在纸上。但是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工作开始:进行压缩和调整结构的工作,茨威格谈到这种工作时说:

  而且,他的这种压缩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使作品更富于戏剧性的过程,以后还要在校样长条上重复一次、两次和三次;这种过程最后就成了一种兴味很浓的捕猎工作,即在不影响作品的准确性,同肘又能加快节奏的情况下,找出可以删减的一句话,或者哪怕是一个字。在他的创作中,最使他感到有兴味的就是这种删减工作。

  如果说,他的书被人誉为节奏紧凑,那么这一特点绝非出自他天生的性急或者内心的激昂,而仅仅由于采用了那种把所有多余的休止符和杂音一概去除的条理化方法。他的这种艺术方法,其实说来简单,那就是善于舍弃,正如他所说:

  正是他有如此的文学主张,所以在创作中一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即“善于舍弃”——毫不吝惜地删除一切繁杂冗长、含混不清的地方,加快节奏,自始至终保持高潮,做到简明扼要,努力追求轻快流畅的艺术效果。

  茨威格深知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也知道自己身上的弱点,那就是像德国的小说家一样,过分地抒情,铺枝蔓叶,多情善感,索然无味,离真正的悲剧特有的朴实,还相差很远。

  因而他总是责怪自己心理描写太多,缺少像俄国作家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率真,也意识到为了人民而写作,就是要追求朴素、自然和真实,所以在致高尔基的信中说:

  他感到只有毫不拘束地直抒己见时,语言才具有说明力。因而决定自己的创作要简短一点,朴素、自然、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因为作家由于自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创造物,所以没有能力从变化中取得不变的东西。

  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只能是描写大气的压力,也就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状态,描写联合力量的相互影响。况且一半真实毫无价值,有意义的永远只在全部真实。

  此外,茨威格还谈到文学艺术的生命力问题,他曾说:

  这些观点和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

  他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追求融于他的创作活动中,使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巧妙的构思,传奇性的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悬念的设置,形象化的语言,独特的叙述手法,尤其是他深刻而细腻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方面、多层次,善良与残忍、高尚与卑劣,还有激情驱使下那超乎常理常情的爱与恨,也难怪罗曼·罗兰曾盛赞他为“灵魂的猎者。”

  回答完毕。

  茨威格在自杀之前留给友人的信中说:“与我同操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我以为还不如及时的不失尊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好。我想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你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就先你们而去了。”

  首先我觉得从这里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胸怀世界的伟大作家,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着眼于整个人类历史,是一种大胸襟的创作和记述,而不仅仅只从一个角度片面的论述。他要求精神上的绝对纯净,所以他的作品是绝对纯粹而非功利的。他在自杀之前还没有忘记对朋友的问候,可见他本人是细致和体贴的,同样他的文学作品和他本人一样,是精致的,用心的。

  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述了人类发展史上足以载入史册的14个历史瞬间,茨威格本人对历史的感悟和总结非常的现实和通透,他的这部作品同样如此。读史明鉴,我想这就是他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他笔下赤裸裸的事实,大家的手笔,逼真的刻画启迪我们,在历史面前,任何人,任何事都十分渺小,一切皆有可能,戏剧性的事情太多太多,反转任何时候都可能存在。

  谢谢。

  斯蒂芬·茨威格,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奥地利最辉煌时代“奥匈帝国”时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丰产的作家。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成功的秘诀》、《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泰》等。

  茨威格的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和朴素情感而著称,笔触细腻,煽情十足。特别擅长描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那么,他在他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想呢?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是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位举足轻重的人道主义情怀作家。他的作品中不断闪耀着被战争硝烟淹没的人道主义光芒。比如,在《心灵的焦灼》中,茨威格通过对霍夫米勒少尉形象的塑造,谴责了那种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而造成他人重大损失的怜悯,并间接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而在对霍夫米勒不负责任、逃避现实而参战的行为评价,强烈表达了他反战、厌战的思想。充分地体现了他骨子里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此同时,斯蒂芬·茨威格还被赞誉为学者型的作家。一是表现在他对人物传记背景史料的把握真实、细致,而是在文字表述和描写上十分严谨、缜密。

  

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