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各国军队有没有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

2022-08-06 07:29:43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避孕套了。

  美军来源于美国社会。

  在二战期间,美国社会总体比较保守,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一般不会随便发生婚前性关系。

  不过,普通美国老百姓就不是这样,他们相对开放。

  电视剧《兄弟连》中,他们连队有个新兵是处男,被传为笑柄。

  因为连队中绝大部分士兵入伍前都有女友或者妻子,都不是处男了。

  所以军士笑话他:我知道的处男和处女,只有圣母玛利亚(耶稣的妈)。

  而美军对于士兵的私人生活一般不干涉。

  军人在军营中不得谈恋爱,男兵不得和女兵发生性关系,但出了军营就没有人管了。

  当时欧洲的妓院很多,还有很多因战活变赤贫的女孩靠和美军睡觉赚钱。

  所以,一到节假日,美军士兵都会离开军营去酒吧、舞厅泡妞。军官一般不会这么做。

  然而,当时欧洲还是很多的。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避孕套使用橡胶做的,在当年欧洲价格并不低。尤其战争期间,橡胶是战略资源,避孕套也很昂贵,在有些国家出钱都买不到。

  为了避免美军士兵感染,美军会准备一些避孕套,一般放在水兵登岸的某个地方,让士兵们随意取用。

  陆军士兵也是类似。

  搞笑的是,避孕套却帮助美军打赢了很多的战斗,而不是用来避免制造私生子。

  美军很快发现,避孕套有着巨大的的作用。

  美军在北非沙漠、太平洋丛林、东南亚雨季作战期间,发现枪械维护方面的重大问题。

  以北非为例,经常会有细小的沙粒吹入枪管,导致步枪内部零件出现磨损和故障。

  美军常用的M1半自动步枪,结构较为复杂,很容易出故障。

  谁都知道,枪械在战斗中卡壳,士兵一般就是死路一条。

  同时,在太平洋比如瓜岛这种战场,环境极为恶劣,雨水不断,到处都是泥泞,甚至还有小虫乱飞。枪口一旦有泥水或者小虫进入,就容易出现严重故障。

  这种问题本来是无解的,然而美国大兵却找到了避孕套。

  使用方法很简单,打开避孕套,直接罩住枪口。

  这样,任何异物哪怕雨水都无法进入,大大降低了枪械故障的概率。

  同时,避孕套不会影响枪械射击。

  如果突然遭遇敌人,美国大兵直接开枪即可,子弹穿透薄薄的避孕套,不会有任何影响。

  到了后期,美军对于避孕套已经高度依赖。在瓜岛战争一些强渡作战中,美军用避孕套罩住枪口,可以涉水(齐腰深)渡过河流,上岸就立即可以射击。

  而这么简单的方法,我军却一直有所忽视。

  萨沙看过一个中越战争老兵的回忆录,提到中越边境都是丛林,环境复杂,枪械每天都要擦拭维护,就算这样也不保险。即便AK47属于世界上最可靠的步枪,也会出现各种故障。

  有意思的是,对面的越军也是一样,使用的武器没有区别。

  但一些越军特工很聪明的学习了美国佬的方法,使用缴获的美军避孕套罩在枪口,就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是战争期间,武器装备大概算不上“特殊”,因此我们来说一些不属于武装的物资吧。

  美国空军一直装备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一方面,空军飞行员的工作性质很特殊。特别是战略轰炸机飞行员,要长期呆在空中,而且一旦出事了需要跳伞,多半是降落在陌生的环境,很有可能还是敌对的环境。另一方面,美国空军是真的有钱。

  所以美国空军有很多在当时看来很奢侈的东西。

  这是干什么用的?轰炸机飞行员滞空时间很长,有时要在空中吃东西。

  但是东西不能乱吃。不能吃容易碎的东西,易碎的食品可能掉得到处都是,影响动作、弄脏仪表、干扰机械动作。

  不能吃有太多油、太湿、汤汤水水的东西。飞机上又没处洗手,而且弄洒了会有很不好的后果。

  不能吃需要加热的东西。当时军用单兵口粮还没有全面自热化,也没有飞机上用的微波炉,要想加热就只能生活。在机舱里生火的肯定是活腻了。

  不能吃太复杂、太耗时间的东西。人在高空,作战任务在身,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四碟八碗。

  因此这东西就出现了,空军飞行组午餐。整个东西又小又轻,纸盒包装,重量只有一磅左右。

  里面有什么东西?软巧克力条、糖果、口香糖、花生。仅此而已。听起来像是一包零食,但是飞行员在空中就吃这个了。

  大家知道,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飞行员主要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作战。因此,这款生存包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之前看过一个外国人做的开包视频,开的就是这款生存包。他一打开这包东西,我就震惊了。在震惊之余,我给那个视频截了一张图,大家看一下:

  这只是第一层的内容,下面还有更多东西。

  这款生存包里面东西贼多。除了食物、净水片、抗感染药物、生火用的镜片、防晒霜之类的东西以外,这款生存包里还有一堆其他东西。包括但不限于:

  信号镜。这个倒不稀奇,现代的飞行生存包里也有。

  雨披……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塞进去的,但里面确实有一件雨披。雨披有两面,两面都可以穿在外面。一面是灰色的,用来隐蔽;另一面是亮黄色,用来吸引救援者的注意力。

  一把开山刀(Machete),用来在雨林中开路。如果你不知道开山刀长啥样,大概是这个样子:

  生存手册,记载了包括怎么做木筏在内的种种技能。

  一双手套……热带环境并不需要用手套保暖,但是如果飞行员要干活,比如像生存手册指示的那样做木筏什么的,手套可以用来保护手。

  一把折刀……

  磨刀石。用来磨那两把刀……

  当时我看着那个视频,心里只想着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把这么多东西塞进一个包里的?而且包里还有不少食品、消炎药之类的东西。

  看完之后不禁觉得美国人真有钱。

  当然了,还有那个经久不衰的军迷笑话:美军给步兵发了某种塑料制成的套状物。这种东西用途很多,比如可以套在步枪枪口上防止进水,上了岸之后可以不用取下来直接开枪……或者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

  因为不敢放那个东西的图,我就放一张M1加兰德步枪的图。

  猪鬃(zōng)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的刚毛。猪鬃具有根条均匀、软硬适中、油性大、韧性好、弹性强、坚挺、耐湿、耐热、耐酸、耐磨擦等特点。

  因为以上这些特性,猪鬃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刷子,猪鬃制成的刷子不易弯曲、卷绕、折断。在当时,军用的油漆刷、机械刷等刷子都是用猪鬃制成的,而且必须是质量最好的猪鬃!

  当时的军事武器保养,小到枪炮,大到飞机坦克,其保养都离不开猪鬃制成的刷子。

  如果缺少猪鬃刷子会怎么样?

  二战后期的日军资源极度的匮乏,猪鬃刷子也没得用,于是他们只能脱下军服沾上油来擦拭武器。用衣服来维护武器不仅操作困难,而且效率低下,还会弄得一身油。

  在尼龙材料诞生之前,当时世界上还找不到猪鬃的替代品!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猪鬃的需求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猪鬃的产量却难以提高!一只猪只能产出300克左右的猪鬃,其中还要挑选出长于5厘米的猪鬃才能投入军用!

  因为战火纷飞,猪鬃的供应量大不如前,这使得猪鬃的价值水涨船高。

  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把猪鬃列为A类战略物资,A类战略物资相当于军火一级。同时美国政府还颁布了M51号猪鬃限制法令,这道法令规定所有长度在3英寸以上的猪鬃收归军用,民用的刷子只能使用短猪鬃或是其他材料。

  当时猪鬃的出口大国是中国!

  因为当时中国普遍饲养的土猪(黑猪)的猪鬃质量非常好,优于他国的猪种。还有就是当时中国的养猪数量远超他国,稳居世界第一!在1937年,中国全国的养猪数量是7107万头,同期农牧业极为发达的美国养猪数量为5903万头。

  当时欧美各国为了争夺猪鬃可谓是抢破了头,猪鬃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收购一箱子猪鬃大约需要花费5万法币,等到欧美客户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涨价到一箱猪鬃67万法币。

  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是“虎牌”猪鬃,这个牌子的持有者是著名企业家古耕虞(1905-2000)。

  古耕虞靠着猪鬃发家,最巅峰之时古耕虞垄断了中国85%的猪鬃出口,是名副其实的猪鬃大王。古耕虞的“虎牌”猪鬃享誉世界,很多欧美客户甚至只认“虎牌”猪鬃。

  当时的日本也是需要大量的猪鬃的,但由于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国民政府宣布禁止对日本出口猪鬃。

  虽然日本占领了大量的中国领土,但由于日本人的掠夺和屠杀,这些沦陷区的百姓自己饭都吃不饱,更是难以负担养猪的成本了!

  于是日本人只能通过外国商人走私或是收买汉奸倒卖等方式来获取猪鬃。当时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建立了天津、徐州、上海、汉口、广州五大走私据点,专门用于私下收购猪鬃、粮食等急缺物资。

  先说日本,一种见效快产出高的活动——嗑药。

  法西斯军部领导下的日本军队,其实就是个大毒巢。

  针对前线作战人员,日军经常和口粮一起配发苯丙胺类药物,即所谓的,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人情绪低落的人异常兴奋,短时间内充满了力量。

  药劲发挥作用后,分分钟感觉自己是超人,不饿、不累、精神好,上级领导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让干啥就干啥,对死亡也没了恐惧感。

  (配发日军官兵的所谓除倦觉醒剂Philopon,主要成分就是)

  所以,日军的各种“特攻”和“玉碎”,并非就是武士道精神洗脑的作用.......很多情况中,这些“死士”是被下了药的。

  类似的情况纳粹德军中也常见,甚至希特勒自己都是个瘾君子,每次激情四射的演讲前,都要先吸会儿毒。

  比如二战初期的闪电战,德军的机械化军团如同机器人一般,高强度的推进,竟然能保持连续至少三天三夜不睡觉。显然,除了元首宣传的“意志的胜利”外,主要靠的也是类药物。据资料显示,德军闪击西欧大陆时,不到三个月,三百万德军,就消耗了三千五百万片苯丙胺类药物,药瘾还是挺大的。

  甚至,这种“化学优势”也被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军尝试过,但配发的量小,涉及人群相对少的多,跟德日那种集体嗑药的规模没法比。

  再看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下,美军总能在远离本土的条件下吃好喝好,稍微有点条件的话,还会考虑休闲娱乐活动,不嗑药精神头也很足。

  这点,些影视剧里也很生动的反应过。比如,电视剧《兄弟连》,经历了一系列惨烈的战斗的E连,虽然大小困难接踵而至,但几乎没有遭遇过真正意义上的“弹尽粮绝”,哪怕是在阿登山区的包围圈里面。前线官兵吃喝虽然简单,但面包、罐头啥的都管够,鲜见饿着肚子上战场的情形。

  二战的美军,财大气粗的程度无人能比,大兵们哪怕在包围圈中也能保障基本的吃穿医药,很大程度就是靠不计成本的“空投物资”。

  《兄弟连》中,唯一的一次“险些”弹尽粮绝,是在阿登森林,因大雾天气空中支援被延迟,E连的医药和紧急救护用品告急。

  还大家喜闻乐见的战壕中可乐管够、冰淇淋供应到前线,新鲜的本土感恩节火鸡、前线士兵能受到的24小时内生产出,印着自己名字,专门定制的生日蛋糕等等。

  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补给,虽然低调,但量最大,那就是——香烟。

  所谓的“吸烟有害健康”的论调,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普及。之前的几代人,不论男女,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也会叼根烟。那个年代,吐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眼圈也是一种“潮”范。

  当年,人们普遍感觉,烟草这玩意能驱散疲劳,提神又醒脑,还能抑制食欲,所谓的“有害健康”倒是不明显,毕竟,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场感冒就能夺走你的小命,很多人往往活不到肺癌的那个阶段,就在别的方面挂了。

  此情此景下,财大气粗的美军对香烟的供应从不吝啬,都是管够的。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德军在打死美军后,会仔细的翻找美军的衣服口袋,拿出一包烟,叼起来点上火,欣慰的笑了.....

  其实,虽说纳粹的元首希特勒自己不抽烟,还总跟身边人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但并不阻止德军士兵的这个“瘾”。根据规定每个德军士兵每天可以有6根香烟或是2根雪茄的补给。只不过到了后期,德国的交通线被封,所谓的“烟草”补给无法兑现,就出现了前面描述中的场景。

  相对于德国配发烟草的计数单位“根”,美国大兵们是按照包计算的,一周大约5-7包左右。

  (苏联的二战宣传照片,苏军给德军战俘发香烟,看到有烟抽,这些“高贵的”日耳曼战士的马上拜倒在了曾经的鄙视对象——斯拉夫人脚下)

  最后看看苏军。很显然吃穿温饱都很难齐全的苏军,除了靠政委搞战地思想政治活动外,精神上也极度依赖香烟。

  不过,条件限制,他们的烟草都是DIY形式的。除了缴获对手或者高级军官抽美国烟外,大部分官兵都抽自制的聚氨酯香烟。这方面,苏军官方有正式补给,每个士兵每周可以领到20克烟丝,卷烟的纸大多来于美国空运支援的几百万吨卷烟纸,发到士兵手中让其自行卷制,如果纸不够他们就直接用书籍、报纸作为卷烟的材料,照样抽的很销魂。

  除了香烟,另一个苏军“灵魂式”的需求,是烈酒。

  作战部队配发烈酒属于俄军传统,自15世纪就开始了。延续祖例,冲锋前,苏军突击部队会先各自喝上一杯烈酒,然后摔了铁皮杯子(传统是应该将酒杯砸碎在地上,战时没这么好的条件),高呼“乌拉,为了斯大林,保卫苏维埃.....”

  结果,喝过酒的苏军犹如神明附体,精神亢奋,不畏枪林弹雨,震天动地的压过来,光气势就把对面的德军吓得腿发软。

  对于烈酒的“奇效”,斯大林还曾下过著名的“一百克命令”,意思是任何条件下,都要保证士兵有一百克的酒水配给。

  有了烟酒,握着能砸死人的黑面包,要是再配上个美国援助的“午餐肉”罐头,那简直就如同上了天堂。

  (美军午餐肉上印着“反法西斯”的“战斗猪”)

  当年,被美国大兵百般嫌弃,认为“令人作呕”的火腿罐头,在苏联盟友看来简直是罕见的“人间美味”,经常作为立功人员的“奖品”和执行特殊任务前的“小灶”,也是巴结上级的法宝。

  总之,除了吃肉肉外,嗑药、抽烟、喝酒这些咱们现代眼中的“恶习”,就是那个特定年月里,军队的“刚需”。

  青岩来答。

  凭良心说,八路军本身就是一只穷人组建起的队伍,根本没有家底,再加上一直坚持在敌占区活动,消耗甚大,所以补给短缺一直是他们最棘手的问题。然而,群众的智慧是无穷。让我们看一看,八路军的有什么特殊的物资补给吧?

  日军投掷的航空哑弹

  日军为了将八路军困死、饿死,在游击区内修建了很多炮楼。这种类似瞭望塔似的炮楼,是以一尺长,三寸厚的青砖交叠垒砌而成,整个炮楼的墙壁足有1尺多厚,修筑的极为坚固。如果任由日军这么修建炮楼,那么八路军很有可能被活活困死。为获取爆破炮楼急需的炸药,八路军战士琢磨了很多办法,最后将目光转到了日军投掷的航空哑弹上。原来日本生产引信的技术不过关,航空炸弹哑弹率很高。一颗没有爆炸的航空哑弹重量通常都在200公斤左右,如果安装药量25%算,每拆除一颗臭弹就能得到将近50公斤“濑户炸药”。(“下濑炸药”学名苦味酸炸药,其爆炸威力是八路军生产的黑火药十倍以上。)乖乖!50公斤炸药最起码也能做20多个炸药包。这对于炸药奇缺的八路军来说,可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自从发现这个秘密开始,八路军就会四处搜索日军遗漏的未爆炸的炸弹,然后将里面的完整的炸药取出来。

  1938年,井陉抗日政府敌工部主任李富志就曾在娘子关乏驴岭,带人拆除了一枚日军航空哑弹,获得炸药50余公斤。后来些炸药被制成了很多地雷,给日军造成了非常的伤亡。

  八路军连夜拆除日军铁轨

  日军铺设的铁轨、电线。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首《游击队之歌》是那个抗战时期的真实写照,八路军战士手里打出去的每一颗子弹,都是用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更多是为了配合战时的宣传,对歌词进行的艺术加工。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建立我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即黄崖洞兵工厂。虽然有了兵工厂,可以当时我军的金属冶炼水平,根本拿不出合格的钢材来生产武器弹药。就在此时,八路军战士将目光盯上了日军铺设的铁轨。铁路钢轨属于硬度很高的特种钢材,是制造步枪、手榴弹、迫击炮的上佳材料。而日军架设的电线、电话线多为黄铜材质,拆下来生产炮弹壳、子弹壳也是没问题的。

  在当年,华北日军为什么那么恨陈赓的三八六旅,主要就是他们弄得日军太狠了。兵工厂要造枪造子弹,没钢铁、黄铜怎么办?陈赓一挥手,一夜之间日军的铁轨少了二十多里,往前线运送补给的日军军列好悬没掉到河里。日军无奈只得重新铺设铁轨,可刚这边铺完,那边又被扒走了。日军这个气啊,铁路刚消停两天,电线杆子上的电话线又没了。派人去查吧,从杆子底下还看不出来,原来八路军贴着瓷瓶子剪,完事又用细绳给拴上了。除非一棵杆子一棵杆子的爬上去查,否则想知道线在哪剪断的,门都没有。

  “单打一”

  “单打一”又称两撅枪或“独角牛”,在一般情况下,该枪只有枪身和枪管两个主要部件,没有精密膛线与复杂的装填机构。装弹时必须像猎枪一样从中间撅开,从打开的弹膛尾部直接装填枪弹。此枪多用外露式击锤来击发,射击前一般先将击锤扳开。单发射击后,必须再次将枪身撅开,倒出弹壳,然后再次手动填装下一发子弹。其口径也因产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使用7.63*25mm毛瑟手枪弹的,也有使用7.92*57mm毛瑟圆头弹的,还有使用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

  “单打一”虽然极其简陋,但毕竟解决了有和没有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单打一”,有许多八路军的战士就只能轮着大刀长矛向日军冲锋。电影《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使用的的手枪,就是八路军自行制造的“单打一”。

  老百姓扛着榆木炮去打鬼子

  榆木炮发射前,现在炮膛内加入土法制作的黑火药,压实。然后再加入生铁屑、铁砂、碎石等尖锐物品,压实。最后用棉花塞住炮膛,用黄泥密封好。移动时可以将榆木炮直接抗在肩上,发射时只要调整好射击位置,插入导火索,点燃即可。榆木炮可以说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火炮,但八路军手中没有重火力,只能用它威慑日军。有一次日军出城抢粮,八路军用榆木炮伏击了日军部队,虽然战果不大,但对日军的心理威慑还是很大的。日军以为八路军带来了大炮,就全都跑回城里,不敢出城了。八路军看到日军逃跑的样子,大笑道:“榆木炮就是赶山鞭,几炮就把敌人赶进了乌龟壳,再也不敢随便出来了。”

  先说一个小故事。1942年8月至1943年初,美国和日本围绕着瓜达卡纳尔岛爆发了一系列的战斗。有一天晚上,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的秘书奥马尔少校接到一份加急电报,是瓜岛上的美国陆战一师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少将打来的。他要求后勤部紧急给他运送12000合安全套来,以后每次运送补给时也必需要运送不少于一万盒的安全套。奥马尔少校满脸懵逼,但由于是加急电报,不得不把熟睡中的尼米兹叫醒。尼米兹看完电报后,马上批准:照他说的办?

  美军要这么多的安全套干嘛?难道他们“基情四射”,忍不住了?不是。当时美军装备的M1“伽兰德”步枪啥都好,就是有个毛病:太精密了,身娇肉贵的,枪口要是进了些杂物,就打不了了。为解决这问题,美军就用安全套来把枪口套住。另外,有些小型的电子管,雷管等不能碰水的东西,在过河或者涉水上岸怕它们被水浸坏了,所以也先用安全套把它们装起来,把口子扎紧,这样就起到了防水的作用了。把安全套套进手指里,它就是简易的手套。受伤了一时半会找不到绷带,也可以将N个安全套打结连接起来,可以当成绷带用。把两个安全套套在一起,往里装水,它一般能承受得起1至1.5升的水,这样它就是一个简易的水袋了。要是在白天,你想生火,但没有生火的东西,如果有太阳的话,你将这装满水的安全套水袋对着太阳,它自然就会产生放大镜的效果,将阳光集中起来点燃柴火。如果你是个旱鸭子,但又要非得游过河不可,可旁边又没有救生圈,浮筒之类的东西,怎么办?要是有安全套就好了。弄七八个,将它们吹起来,绑紧,然后系在身上,这样你就不会沉到水里去了。还有在潜艇上的官兵,每次出门也必需要带上一定数量的安全套。这是为清理鱼雷发射管用的。为了让鱼雷能安全快速的发射出去,在发射前都在它身上涂抹一层润滑剂,发射管里也涂有。等发射完了就必需派人进发射管里清洗这些残余的润滑剂。为防止这些润滑剂掉到头上,沾到头发上,所以进之前就用安全套把脑袋套上,没想到吧。正因为安全套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自打二战以来,美军出门是必带安全套。这种做法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军。电影《空天猎》里就有个桥段:大家到霸天狼基地报到,在进基地前登记随身携带物品,有人就带了盒安全套,说是军队配发的装备。

  除了安全套之外,还有卫生巾。这也是军队的标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可能很多人以为用卫生巾是女人的专利,是专门为她们每个月那几天设计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卫生巾是由战场上用的急救包转变而来的。一战时期,部队伤亡惨重,大量女性上战场从事救护工作。有时候因为补给一时半会的跟不上,当她们来月经的时候,有些人只好拿急救包应付着。战争结束后,还有大量的急救包剩余,扔了怪可惜的。当有人听说在战争中有在前线的女兵拿它来应付月经后,聪明的商人马上就想到了它的新用途,将它们改制成卫生巾。为了能让女性朋友们喜欢,还找女性朋友来当设计师,让它更符合女性朋友们的需求,做到“体贴又周到”。而在中东高温高热的战场上,美军穿着厚厚的防弹衣,背着沉重的装备,汗如雨下。这时候卫生巾就派上大用场了。在头盔里垫一圈,戴起来既吸汗又舒服;人身上最冒汗的地方是前胸,后背,大腿根两侧,肚皮两侧,在相应的衣服部分贴上卫生巾,穿起来既舒服又吸汗。还有脚,穿着硬帮帮的靴子很容易把脚板糜烂,脚板出汗了还容易脚臭,滋生细菌。如果在靴子里垫上片卫生巾,既吸汗又舒服。另外,由于它是由急救包转变而来的,在紧急时也可以客串急救包,特别是带护翼的更佳。所以,卫生巾也是部队的标配。不过,部队用的一般是彩色的,因为白色的太明显了,如果在战时,敌人很容易根据扔掉的卫生巾来找到部队。

  说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吧,这玩意儿在二战中几乎左右了战争的胜负,但又是中国特产,看似毫无起眼,其实却暗藏玄机,武器装备离开了它就是一堆废铁,德国美国苏联都曾经极力向中国求购,驼峰航线的开通也是因为这种物资,这个小玩意儿就是中国猪鬃。

  猪鬃指的就是猪脖子和背脊部的刚毛,其中长度大于五厘米的为优质猪鬃,那么一个小小的猪毛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

  这个就得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了,我们祖先历经数千年培育的土猪特别是黑猪所产的猪鬃比世界上任何猪的质量都好,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我国家猪数量又长期处在世界第一,这就让这种既对品质有严格要求,又需要大量手工操作的产品几乎只能由中国生产,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我国就开始成批量的出口猪鬃,到了民国时期,产量达到5000多吨,垄断了全世界90%以上的市场,其中四川出品的虎牌猪鬃更是因为品质尤其突出,成为了中国猪鬃的代名词。

  在二战时,猪鬃和军火一起被美国列为A类战略物资,后来因为中国沿海港口被封锁,滇缅公路又被日本切断,但是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又催生了军用猪鬃的巨大需求,不得已之下美国颁布了一道M51号猪鬃限制法令,所有三英寸以上猪鬃只能归军方使用,民间制造牙刷、鞋刷只能使用劣质猪鬃或者二手猪鬃,然而这仍旧不能缓解巨大的需求缺口,于是美国军方决定开辟驼峰航线,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运输机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将武器装备运往云南四川,然后再返航时再装上成箱成箱的猪鬃运回印度,这期间牺牲了近三千名中美两国飞行员,可以说美国人真的是用生命在运猪鬃!而苏联和英国生怕美国人把猪鬃都抢了去,还特意联合在华盛顿开设了一个办事处,专门负责协调分配从中国转运过来的猪鬃,你就想想这猪鬃到底对二战有多重要吧?

  战场上的补给物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器装备、弹药和配件,都属于作战物资;另一类就是士兵吃穿用的生活物资,除了必需的军装、军粮之外,还有一些按照军队甚至个人的传统或“嗜好”配发的特殊物资。

  这些物资,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对于各国军队或者战士个人来说,往往有着寄托感情、排解压力、提高士气的作用。譬如,美国大兵几乎离不开可口可乐,英法士兵比较偏爱红茶、咖啡和葡萄酒,苏联军队则热衷伏特加,而德国人喜欢喝啤酒;至于日本军人的特殊补给,似乎可以把“慰安妇”算上;当然,美军的避孕套也属于另类的补给物资。

  可口可乐是美国最著名的商品,早在19世纪南北战争时期就出现了萌芽,进入十二世纪,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二战时期,在美军士兵的强烈要求下,原本属于休闲饮品的可口乐可,摇身一变成为美军的军需品,于是

  当时的美军得益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才得以将这种液体饮品供应到战场。在太平洋战场上,当日本军队供给不足、饥不裹腹的时候,美军前线居然能够获得大量海运而来的冰镇可口可乐,这样的对比,令日本军队深感震惊,也大大打击了日军的军心士气。实际上,士兵军需品也是合理的。

  不仅普通士兵喜欢,美军艾森豪威尔、巴顿等人将领也离不开这种“快乐水”。据说在每次战斗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就忙不迭的一瓶接一瓶饮用可口可乐。如今可口可乐早已全部全球各地,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标签,这与美军在二战时与可口可乐形影不离也有莫大的关系。

  二战期间的英国本土虽然经受了大规模空袭的考验,但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面战斗,而且英帝国殖民地众多,基本还都能向宗主国供奉各类物资,因此英军物资供应和后勤补给还算不错。通常前线的英国士兵每人每天伙食包括2斤面包、1斤肉和半斤蔬菜,另外还经常有茶叶、调味品、烟草、酒等,不过要说比较特殊的应该算是红茶布丁了。

  布丁其实就是奶冻,而英国大兵喜欢的红茶布丁,是用红茶茶叶、牛奶、鸡蛋、炼乳和糖等,通过打碎、搅拌、烤熟、成型等过程制作而成。对于向来有饮红茶、吃布丁习惯的英国人来说,能够在战场上吃到红茶布丁,简直就像获得了擎天柱的能量块,瞬间就能让战斗力翻倍,所以英国军队克服各种困难也要提供这种特殊的物资。

  从世界范围看,俄罗斯人对酒的钟爱程度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对俄罗斯人来说,可以没有钱,也可以没有女人,但绝对不可以没有酒。俄罗斯人最钟爱的酒是伏特加,这当然也成为苏联红军战士的最爱,因此伏特加也就成为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标配物资。

  实际上,喝酒对于士兵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克服恐惧、减轻压力,通常一瓶伏特加下去,再怂的士兵也敢冲上战场;二是促进血液循环,由于苏联战场天气恶劣,伏特加酒精度较高,饮用之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既能驱寒又能解压,伏特加当然就成了苏联战士的不二之选。

  就我的了解,到了二战时期,相对一站时,世界各国的经济水平都有了较大发展,自然,军队的物资也就有了比较好的供给,到底有哪些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呢?

  说到物资,那就分战斗物资和非战斗物资,一般来讲人们讨论的都是非战斗物资,毕竟战斗物资那是属于武器供应一类的。而非战斗物资中,又分为了衣服型物资、视频类物资、娱乐类物资、健康类物资等等。

  我看到题主问的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各国军队的军队口粮,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写了那些东西,即使写的再好,确实对于题主问题而言是答非所问。并且,因为各国军队的口粮到了后来,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即速食品、罐头制品、压缩饼干、面包,似乎要想真的分析起来,也没有什么新意。

  而题主问的问题,又是指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最终我想到了以下三个国家军队的三个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三个国家的国家文化。

  自拿破仑起,兵败滑铁卢,再到二战时多么强大的日耳曼帝国,都拜倒在了俄罗斯人的城墙面前,不得不说,是俄罗斯寒冷的天气帮助了他们。

  也正因为如此,苏联军队时期,士兵们最喜欢的就是白酒了,而且是高浓度的白酒。因为在那样寒冷的天气中,一口浓烈的伏特加,也许就是最美好的奖赏。当然了,白酒主要是由粮食酿成的,当时苏联与德国开展了消耗战,已经是举全国之力,去支援战场,所有的粮食优先用来补给前线的士兵们,没有太多的粮食拿去酿酒。

  于是,苏联士兵们,就想方设法,在战场上找寻酒精,然后自己随便那么一勾兑,就成了人间美酿,喝一口,能够心坎里暖半天那种。

  看到了这里,你是否也浮现了这样一种画面,冲锋在即,战壕中,苏联战士们,你一口我一口,传递着一瓶伏特加,喝完后,冲锋号响起,一群呼出着浓烈酒精味道的苏联小年轻们,就呼喊着“乌拉”,向着前方冲去。。。

  美国这个国家,自从建立起,就充满着自由主义,打仗也是,每每感觉别人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出手,利用强大的国防体系,渔翁得利。

  这样的背景,就决定了美国军队的士兵打起仗来,是很会享受到,而且几乎没有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所以他们就更加轻松了,也是,都是在别的国家地盘上打仗,自己的老家一片安静和谐,难怪士兵们没有压力。

  所以,二战时期,美国军队的香烟供应量是非常大的,有普通的香烟,也有雪茄等名贵的烟。战争间隙,来一支香烟,甚至是一口,那也是极大的满足,因战斗而造成的疲惫,似乎也在一瞬间得到了缓解。

  德国啤酒,世界一流,以前看影视剧的时候,那些德国高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占领地,只要是有聚会,那么他们捧起的一定就是德国啤酒。

  德国啤酒的文化,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有德国人的地方,就有德国啤酒,正如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一样。

  所以,这就是我能想到的,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美国军队以及德国军队,他们军队中中比较特殊的物资供给。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物资补给对一个国家对一支军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甚至说通过一个国家对军队的物资补给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战争时期就连上厕所用的厕纸都是属于战略物资的一种。而二战时期就拿英国和美国来对比一下。英国在二战时期给士兵配发的是每人每天三张厕纸。而美国给士兵配发的是每人每天二十二张厕纸。光从这一点看就可以看出吃美国要比英国强大很多。因为运送到战场上的厕纸可不单单只是一张纸。它是需要占用物资补给份额的。同样在不影响作战的情况下,美国的物资补给能力比英国强,这就证明美国的补给运输能力比英国强。更意味着美国整体实力已经超越了英国。

  二战时期大多数国家的士兵补给都是食物而已;能吃饱就不错了,很多国家的士兵经常是食不果腹的在战斗。而美国大兵不一样,他们的物资补给对于别国来说简直就是奢华。首先食物少不了,各种肉罐头,口香糖,香烟,巧克力,咖啡,香皂等。最过分的是连安全套和可乐都属于战略物资。二战时期美国的骆驼牌香烟和可乐一度风靡于欧洲。甚至传言当时的美国大兵用一块香皂就能获得少女的芳心。

  而美国士兵管不住自己下半身也是出了名的。二战结束后,美军撤离英国。战后据英国相关部门统计英国被遗留下来十来万英美混血儿。这些都是美国大兵的杰作。所以看来美国给士兵配发安全套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此外,二战时期苏联的物资补给中,酒也就是重要的物资补给之一。苏联人嗜酒如命可不是吹的。而且对于严寒的苏联来说,酒可以短暂的起到温暖身体的作用。虽然只是酒精刺激使人感觉上感到温暖罢了。但对于苏联人来说酒还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攻克德国后,朱可夫慰问士兵最想要什么礼物,苏联士兵声称最想得到的礼物就是酒。由此可见酒对于苏联人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印度阿三的奇葩补给了,相信很多人也猜到了那就是咖喱。二战时期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可谓是逆来顺受。甚至很多英国人都十分喜欢指挥印度人。因为他们从不会提什么要求。只会服从。当然了,前提是你不需要保证他们的咖喱。否则他们就会给你搞罢工。在二战时期非洲战场上就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英国的飞机运输队拖延导致咖喱没有及时送到部队。当时整个非洲的印度人都开始搞罢工,不论怎么打骂都不起作用。后来英国用汽车紧急送了一批咖喱过去这才解决了印度人罢工的问题。也由此可见咖喱对于印度人来说属于战略物资的重中之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战期间,各国军队有没有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

  

二战期间,各国军队有没有比较特殊的物资补给?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